[发明专利]一种由轻汽油生产乙烯丙烯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99377.9 | 申请日: | 2020-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5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金鑫;卢和泮;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C4/06 | 分类号: | C07C4/06;C07C11/04;C07C11/06;C10G5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卑莹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油 生产 乙烯 丙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轻汽油生产乙烯丙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轻汽油原料进行分离处理,得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2)对所述第二组分进行烯烃催化裂解处理,得到裂解产物;(3)任选地,对所述裂解产物进行分离处理,得到富丙烯气、碳四烃组分和粗汽油。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轻汽油原料中的碳五碳六烯烃转化为乙烯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获得了辛烷值较高的汽油调和组分(粗异戊烷),达到了汽油降烯烃和降产量的双重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轻汽油生产乙烯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2019年1月我国开始全面实行符合欧盟水平的国六汽油标准。国六标准分为A、B两个实施阶段,进一步提高了对油品馏程、苯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的要求,尤其是对烯烃含量的要求从国五标准的24%,降低至国六A的18%和国六B的15%。国家标准对车用汽油中的烯烃含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降低车用汽油烯烃含量成为国内炼油企业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另外,2020年起,我国将全面推广10%乙醇含量的汽油。推广乙醇汽油的目的是部分替代来自石油的汽油,降低国家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虽然受乙醇产能限制,目前无法替代10%的汽油消费量,但是随着乙醇产能的不断提高,石油路线来源的汽油市场必然会被乙醇汽油挤压。同时,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指数式的增长,从2011年的0.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77.7万辆。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乙醇汽油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挤压着汽油的消费市场,汽油的需求量预计在未来几年将出现下滑。综上所述,国内的炼油企业面临着油品升级和汽油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需要寻求新的技术和应对方案。
在油品的逐步升级过程中,国内开发了多种技术,如改进催化裂化催化剂、改进流化床反应器。其中,对我国炼油工业影响最为重大的是中国石化开发的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技术。例如,陕西延长石化榆林炼油厂6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FCC装置通过MIP工艺改造,原油加工量提高的同时,汽油烯烃含量由38%降到了25%,裂解产物的汽油收率从47.2%提高到47.9%。中国石化高桥分公司MIP工业装置的标定结果表明,汽油产物分布由44%提高到49%,同时汽油中的烯烃含量由43%下降到34%。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MIP工业装置的标定结果表明,汽油产物分布由39%提高到42%,同时汽油中的烯烃含量由45%下降到32%。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MIP-CGP工业装置的标定结果表明,汽油产物分布由44%提高到49%,同时汽油中的烯烃含量由43%下降到34%。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应用MIP技术后的运行结果表明,汽油烯烃体积分数由48%下降至35%,汽油产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现有技术在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同时,提高了汽油产量,无法兼顾降烯烃和降产量两个方面的需求。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油生产过程中汽油烯烃含量高、汽油产能过剩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汽油利用方法,具体涉及利用汽油组分中的轻汽油生产乙烯丙烯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在降低汽油产能的同时增产乙烯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由轻汽油生产乙烯丙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轻汽油原料进行分离处理,得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
(2)对所述第二组分进行烯烃催化裂解处理,得到裂解产物;
(3)任选地,对所述裂解产物进行分离处理,得到富丙烯气、碳四烃组分和粗汽油。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轻汽油来自催化裂化装置的轻重汽油分离塔顶,和/或所述轻汽油为汽油馏程30~100℃的馏分物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以所述轻汽油原料的重量为100%计,其中碳五烯烃和碳六烯烃的总含量大于30%,优选大于40%,更优选大于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93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