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肢体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98429.0 | 申请日: | 2020-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0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廖维新;高飞;刘高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中文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王艳春 |
| 地址: | 中国香***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肢体 运动 模式识别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人体下肢及其假肢、矫形器或外骨骼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利用传感器收集受试者的肢体末端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摆动阶段的运动数据,如对地绝对运动轨迹、对地绝对速度或对地绝对加速度等;将收集的运动数据和相应的肢体运动模式输入分类器或模式识别器以对分类器或模式识别器进行训练;以及将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得的肢体的运动数据输入经训练的分类器或经训练的模式识别器,以识别肢体的运动模式。其中常见的人体运动模式包括:上坡、下坡、上楼、下楼、平地行走以及转弯等。此外,该方法也可结合人体足底压力分布,肌电信号等用于提高现有模式识别方法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肢体步态识别技术领域。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肢体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以及更具体地涉及人体下肢及其假肢、矫形器或外骨骼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政府对有关民生的康复医疗设备的研究及其发展状况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近年来,中风偏瘫者、下肢运动功能受损人士或残疾者对人体助力设备或医疗康复训练设备的需求显著增加。下肢康复训练设备可帮助中风偏瘫者或运动功能受损者重获行走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此外,下肢康复训练设备还可有助于使受伤肌肉或关节恢复运动功能,降低或消除永久性身体机能损伤。此外,部分研究者也正致力于为军人或大负重搬运工人研发各种智能人体助力设备,希望能够大大提高穿戴者的负重能力同时降低他们的行走或工作负担。
已经注意到,在不同的运动模式下,例如上坡、下坡、上楼或下楼,人体下肢的各关节所实现的功能以及对应的生物力学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实现预期功能,下肢辅助设备首先应能够准确地识别穿戴者的运动模式,进而控制驱动器根据对应的运动模式生成预先设置的辅助力矩,从而帮助穿戴者更轻松地完成预期动作。
为了实现上述人体下肢及其下肢矫形器和外骨骼的运动模式识别功能,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实现方法。部分研究者提出通过提取和分析下肢辅助设备穿戴者的肌电信号(EMGs)或脑电信号(EEG)来实时检测穿戴者的运动模式。然而,由于肌肉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易出现疲劳以及身体出汗等因素,该类方法的识别准确度会被大大降低。此外,脑电信号(EEG)的维度较多,信号计算量较大,目前很难在移动设备上实现实时模式识别。此外,现有技术还提出了根据足底的压力信号分析穿戴者的运动模式。但是,应当注意到当地面不平或者穿戴者的行走速度改变时,该类模式识别方法的性能将大大降低,因此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另一现有技术提出利用固定在腱侧或嵌入假肢的惯性测量单元获得的动态信息进行假肢的运动意图识别。然而考虑到在运动过程中获得的传感器参考系内的动态信息与穿戴者的运动速度相关,因此该类方法也很难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的不足,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人体下肢及其假肢、矫形器或外骨骼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肢体的运动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利用传感器收集受试者的肢体末端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摆动阶段的运动数据;将所收集的运动数据和相应的肢体运动模式输入分类器或模式识别器以对分类器或模式识别器进行训练;以及将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得的肢体的运动数据输入经训练的分类器或经训练的模式识别器,以对肢体的运动模式进行识别。
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肢体例如可以包括人体的下肢、下肢假肢、下肢矫形器和下肢外骨骼等,以及所述运动模式例如可以包括上坡、下坡、上楼、下楼、平地行走和转弯等。
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运动数据可包括肢体末端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摆动阶段的对地绝对运动轨迹、对地绝对速度和对地绝对加速度中的一者或多者。
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传感器可包括固定在肢体末端的惯性测量单元。运动模式识别方法还可包括:通过对在传感器坐标系内获得的惯性测量单元的角速度和加速度数据进行坐标变换和积分运算(例如,一次积分或二次积分)来获取肢体末端的对地绝对运动轨迹、对地绝对速度和对地绝对加速度中的一者或多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中文大学,未经香港中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84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