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导电剂、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和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8095.7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08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马强;李国英;杨志雄;方盛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海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1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52377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导电 制备 方法 锂离子电池 负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导电剂,包括石墨烯材料、分散剂、其他助剂和水;所述石墨烯材料包括质量比为0:100~100:0的1~10层的石墨烯和10~100层的石墨烯微片;所述石墨烯的直径为0.1~50μm,所述石墨烯微片的直径为0.1~50微米。本发明中的石墨烯导电浆料中同时含有柔性的薄片材料石墨烯(层数1~10层)和刚性/弱柔性的石墨烯微片(层数10~100层),柔性的石墨烯为负极提供较好的搭桥作用,提升导电性能;同时刚性的石墨烯微片具有更大的层间距,为锂离子的脱嵌过程提供快速通道,能有效改善电池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导电剂的制备方法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导电剂、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高比能量、无记忆效应、质量轻等特点,成为动力电源(医疗设备、娱乐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动汽车、航天飞行器等)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离子电池正极常采用过渡金属氧化物为活性材料,例如层状钴酸锂、镍酸锂、镍钴酸锂或磷酸铁锂等,负极常采用石墨、硅基材料等作为活性材料。
虽然硬碳、石墨等导电性良好的活性材料会作为负极电极材料,但是在多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发生膨胀收缩,导致活性材料之间产生不良接触,因此,迫切需要选取具有优良导电性、低密度、结构及化学性能稳定的导电剂添加至活性材料中。
导电剂一般可分为金属系导电剂(银粉、铜粉、镍粉等)、金属氧化物系导电剂(氧化锡、氧化铁、氧化锌等)、碳系导电剂(炭黑、石墨等)、复合导电剂(复合粉、复合纤维等)以及其他导电剂。导电剂加入锂离子电池中不能参加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要有很高的抗酸碱腐蚀能力,碳系导电剂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具有低成本、质量轻等特点。碳系导电剂主要为导电石墨、导电炭黑、纤维状导电剂、石墨烯。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将其用于负极导电剂一直备受关注,但现有的石墨烯导电剂性能仍有待改善,尤其是其低温性能以及倍率性能,如何大规模制备性能良好的石墨烯导电剂是现在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电剂、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和锂离子电池,本发明中的石墨烯导电及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电剂,包括石墨烯材料、分散剂、其他助剂和水;
所述石墨烯材料、分散剂、其他助剂和水的质量比为(0.1~20):(0.1~16):(0~10):(80~99.9);
所述石墨烯材料包括质量比为0:100~100:0的1~10层的石墨烯和10~100层的石墨烯微片;所述石墨烯的直径为0.1~50μm,所述石墨烯微片的直径为0.1~50μm。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导电剂还包括炭黑和/或碳纳米管;
所述炭黑和/或碳纳米管与所述石墨烯材料的质量比为1:99~99:1:。
优选的,所述其他助剂包括抑菌剂、稳定剂、降粘剂和碱性介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电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以重量份数计,将0.1~4份分散剂和0~3份其他助剂A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助剂溶液;
B)在所述助剂溶液中加入0.1~5份石墨碳材料,在超声条件下搅拌,得到石墨碳材料浆料;
C)将所述石墨碳材料浆料进行剥离,得到石墨烯浆料;
所述步骤C)中剥离的压力为40~200MPa,剥离的次数为1~3次;
D)将0.05~16份分散剂和0~10份其他助剂加入所述步骤C)得到的石墨烯浆料中,搅拌均匀,得到预分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海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海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8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