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乙烯液相脱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5868.6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4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强;李爽;黄磊;肖欢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朗晖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7/395 | 分类号: | C07C17/395;C07C17/38;C07C17/383;C07C21/06;B01D15/16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李小波 |
地址: | 255039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乙烯 脱水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氯乙烯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氯乙烯液相脱水系统,包括以下步骤,氯乙烯聚合完成后,对未参加反应的氯乙烯进行回收,然后通过管道进入水洗箱进行水洗,水洗完毕后通入碱液进行碱洗,将步骤一中水洗和碱洗过后氯乙烯气体通过进气柜进行压缩,继而进行冷凝得到粗氯乙烯,将步骤二中的粗氯乙烯通过粗料进料泵输送至脱水塔中进行脱水,再进入脱水单体缓冲罐,将步骤三中脱水后的氯乙烯通过精馏塔进料泵进入精馏塔中进行利用再聚合。该氯乙烯液相脱水系统,通过脱水塔中分子筛进行脱水,使得氯乙烯中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减少自聚造成的生产和运输管线堵塞,而且可重复利用节约成本和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氯乙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氯乙烯液相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行业之一,石油石化行业在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普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和矛盾愈发突出,严重影响了石油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此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今天“节能减排”逐步融入经济发展主旋律,企业也在通过各种措施进行节能降耗全面促进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氯乙烯单体沸点为-13.9℃,常温下为气体,具有芳香性,有毒,现已被证实是一种致癌有机物,要求生产企业在PVC生产过程中形成一个闭环的生产系统。PVC单体回收装置为PVC糊树脂生产的配套装置,对聚合结束后未反应的氯乙烯单体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后的单体与罐区单体一同打入聚合釜进行聚合反应,运行过程中,氯乙烯液相管道自聚严重,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聚合装置的正常运行,经分析,其自聚的主要原因是回收单体水含量过高导致,另一方面水含量高的单体影响糊树脂的热稳定性和色泽,氯乙烯发生自聚的主要原因是含有水分较高,经检测精馏系统未脱水前的氯乙烯水分含量在800PPM左右,造成自聚现象严重,平均每2-3个月管线堵塞一次,需要进行清理。
目前行业中氯乙烯回收装置常用的液相脱水方式有固碱脱水和借重度差分层脱水,固碱脱水,固碱表面吸水后会形成胶状的高浓度碱,会同其他固碱颗粒粘连在一起,堵塞堆积空隙流道,随着水分的增多,浓碱变为稀碱具有流动性后,离开固碱沉降分离,但是固碱床层是不均匀的,所以局部会很快被大量的含水氯乙烯液体穿透,形成沟流,除水效率大大降低,高浓度的液碱排出也较困难,并且经固碱干燥器除水后,氯乙烯中的水分仍然>600ppm,既解决不了自聚问题,也不能满足高品质糊树脂的生产,借重度差分层脱水,水的含量由上而下逐渐升高,只能分离出一部分水,分离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氯乙烯液相脱水系统,具备脱水效果好、可再生和经济环保等优点,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氯乙烯液相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氯乙烯聚合完成后,对未参加反应的氯乙烯进行回收,然后通过管道进入水洗箱进行水洗,水洗完毕后通入碱液进行碱洗;
2)将步骤一中水洗和碱洗过后氯乙烯气体通过进气柜中的压缩机进行压缩,继而进行冷凝得到粗氯乙烯;
3)将步骤二中的粗氯乙烯通过粗料进料泵输送至脱水塔中进行脱水,再进入脱水单体缓冲罐;
4)将步骤三中脱水后的氯乙烯通过精馏塔进料泵进入精馏塔中进行利用再聚合。
优选的,步骤一中所述为12~15%的氢氧化钠溶液,所述水洗运用降膜吸收器形成液膜进行水洗,所述水洗箱内部设置有填料。
优选的,步骤二中所述进气柜的压力为3±0.1kPa,所述进气柜设置有压力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朗晖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朗晖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58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