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乙醇中毒的富硒中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91539.4 | 申请日: | 2020-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0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彭祚全;余爱民;朱晓娥;朱定国;王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施硒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4 | 分类号: | A61K36/9064;A61K9/14;A61P39/02;A61K31/122;A61K31/702;A61K3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45000 湖北省恩施***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乙醇 中毒 中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乙醇中毒的富硒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物质按质量百分比组成:虾青素15‑20%、硒酵母15‑20%、葛花5‑10%、高良姜5‑10%、乌梅8‑12%、法半夏3‑6%、陈皮3‑6%、砂仁4‑8%、厚朴2‑5%、焦山楂5‑8%、白豆蔻3‑6%、肉桂3‑6%、苦参3‑6%、低聚果糖2‑5%。本发明一种预防乙醇中毒的富硒中药组方应用效果100%有效果,对保护饮酒者的胃、肠、肝等重要脏器健康,预防乙醇中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乙醇中毒的富硒中药。
背景技术
酒的主要成份是乙醇。人体内若是具备乙醇脱氢酶,就能使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分解,变成乙酸。乙酸对人体没有危害,然后又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和乙醛对人体危害最大。在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乙醛不能被完全分解为乙酸,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人是否醉酒,取决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开始朦胧、畅快地微醉;而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醉了;如果达到了0.7%,人就会死亡。对于乙醇的承受力,人与人的差异很大。这是由于胃肠吸收能力和肝脏的代谢处理能力不同所致。也就造成了人之间的酒量不同。
酒精在人体的分解代谢有三条途径: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其中约95%通过肝脏的酶系统主要是指P450(单加氧酶)进行氧化代谢。
酒精在人体的代谢形式如下:酒精(乙醇)+(乙醇脱氢酶)→乙醛+(乙醛脱氢酶)→乙酸(二氧化碳+水+ATP)
CH3CH2OH→C2H4O→C2H4O2→(CO2+H2O+ATP)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肝脏酶系统中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ATP。
因此,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对于善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乙醛脱氢酶的分解能力,就会发生醉酒。于是就有了解酒护胃的课题。
要让喝酒不醉,又不伤身体,一直是人们的梦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多种“解毒”、“解诸毒”的中药,这里自然包涵了解酒毒之意。据史料记载,西汉以前,就有茶饼冲泡加入葱、姜、桔等配料,以此醒酒提神之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饮酒连日醉不醒方及“欲使难醉”方十余首,所用药物有芜菁菜、葛根、葛藤、葛根汁、菊花末、黄柏、小豆花(子)、龙骨、刮生竹皮(竹茹)、柏子仁、麻仁、井中倒生草等。
唐代的医书《外台秘要》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古方,如“饮酒连日醉不醒九首”。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医方类聚》等书中有150多种解酒、戒酒的药方,其中解酒药方有90%,戒酒药方占10%。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也记载了一些药方。
自古葛根(花)善解酒。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味甘、辛,性凉。具有发表解肌,升阳止渴,解热生津之功,擅治酒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施硒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恩施硒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15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