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1488.5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3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顾春鹏;董洪江;季燕;黄广明;陈太贤;赵福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H01H50/02;H01H9/34;B60R16/02;B60L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孙静;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接触器 车辆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该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两组触点组件,每组触点组件包括两个相连的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还包括用于驱动动触头朝向靠近或远离静触头方向移动以实现动触头和静触头通断的驱动系统,其中壳体内具有灭弧腔体,灭弧腔体内的第一隔挡件将其分割成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触点组件分别位于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内,即将两组触点组件集成到一个灭弧腔体的两个灭弧室内,并通过单一驱动系统的方式进行通断驱动,简化了直流接触器的结构,而且使用一个直流接触器就能够满足正负两极线路的通断需求,无需在正负两极各安装一个接触器,缩小了充电装置的体积并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并且尤其涉及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利用较小的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直流接触器作为接触器的一个类型,主要应用于直流回路中。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动汽车、工程机械、光能以及风能设备等行业中,带有直流接触器的直流电源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回路中,高压直流接触器成为该回路中重要的配电控制器件。
目前的直流快充回路中,无论是直流快充装置电源侧,还是车上配电盒(PDU)里面,基于汽车完成充电后,充电口/充电枪与带电电源支架必须有隔离断口的安规要求,在正极线路和负极线路上都会安装一个高压直流接触器,以控制线路的断开和闭合。
然而,在正负极线路上各安装高压直流接触器,大大增加了充电装置的体积,使充装置的结构复杂、体积臃肿,且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解决了现有的直流快充回路中正负极线路上各安装一个直流接触器,导致充电装置体积较大且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组触点组件,每组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相连的两个动触头和与所述动触头相对的两个静触头,所述静触头延伸到所述壳体外;
所述壳体内具有灭弧腔体,所述灭弧腔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挡件,所述第一隔挡件将所述灭弧腔体分割成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两组所述触点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内;这样就将两组触点组件集成到一个灭弧腔体内,通过控制其中一组触点组件中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通断即可控制正极线路的通断,控制其中另一组触点组件中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通断即可控制负极线路的通断,也就是通过一个直流接触器即可满足正负两极线路的通断需求,无需在充电装置的正极线路和负极上各安装一个直流接触器,简化了充电装置的结构设计,显著缩小了充电装置的体积,同时降低了充电装置的成本。
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与两组所述触点组件的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断开或闭合。使用单一的驱动系统驱动两组触点组件的动触头移动以实现正负极线路的通断,单驱动方式能够简化接触器的结构设计,减小接触器的尺寸,进而缩小充电装置的体积。同时,通过一个驱动系统驱动同时驱动两组触点组件,可以提高两组触点组件通断的同步性,提升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室外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吸并形成第一磁场,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相对;
所述第二灭弧室外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相吸并形成第二磁场,且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相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14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