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轻小型无人机载SAR的实时成像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90550.9 | 申请日: | 2020-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9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守钰;姚迪;王宏宇;江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理工雷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G01S7/29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刘西云;李微微 |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小型 无人 机载 sar 实时 成像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轻小型无人机载SAR的实时成像处理系统,采用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组对中频激励信号进行二次上变频,其中,第二本振信号具有多个中心频率,则可以得到不同中心频率的射频激励信号,由于中心频率不同,但是目标与SAR载荷距离相同,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过变频后得到相位不同的中频回波信号组,而每个回波信号又对应一个子带频谱;因此,本发明可以通过中频信号组获得多个子带频谱,进而得到所需带宽的宽带信号,从而获得高分辨雷达图像;另外在对电子抗条件下,第二本振信号的中心频率可随机取值,可以灵活调整跳频顺序,使得射频激励信号在所需带宽范围内跳变,加大干扰设备侦收我方发出信号的难度,提高SAR抗干扰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机载SAR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轻小型无人机载SAR的实时成像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小型无人机平台具有体积小、飞行高度低和飞行速度慢的特点,容易受到气流扰动的影响,小型无人机稳定性比大型无人机差。同时,由于无人机飞行速度慢,方位向合成孔径时间长,从而引起合成孔径时间内的误差急剧增大,导致SAR成像结果的严重散焦。
传统SAR运动误差估计方法都假设运动误差频率低、幅度小,且合成孔径时间不长。在这种情况下,由运动误差导致的距离徙动误差基本可以忽略,运动误差主要影响方位向的散焦。然而,微小无人机平台稳定性比大型平台(有人机等)差,导致无人机运动误差表现出幅度较大、频率较高的特点,甚至可能出现正弦型运动误差。因此需要利用更复杂、运算量更大,存储量更大的补偿算法进行处理,其需要高计算性能的处理器平台来支持。
轻小型无人机体积小,雷达载荷安装在无人机机腹或者机舱内部,因此雷达载荷的体积有严格限制,要求SAR载荷的体积越小越好。同时轻小型无人机供电能力有限,同时要考虑给其他设备供电,因此要求雷达载荷器件选择低功耗的器件,选择最简化的系统。实现雷达载荷低功耗,满足无人机的对功耗的要求。另外无人机除了任务载荷以及其他机载设备,还需要携带电池或者燃油,SAR载荷重量轻,就可以多带燃油或者更大容量的电池,提高无人机的滞空时间,增加无人机的作业时间,可完成更多的任务。
中科九度空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军峰和邓豪提出采用在SAR载荷中配备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采集的回波信号存入存储器中,无人机降落后通过专用软件导出数据进行处理获得雷达图像;回波数据量大,同时现有存储器存储容量有限,无人机作业时间受到严重研制,同时图像处理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实时获取图像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丁满来、曲佳萌、汪丙南提出一种无人机SAR成像方法和装置,采用预处理端+精处理端方式实现。预处理端位于无人机上;精处理端设置在地面;预处理端首先判断回波信号进行抽取的比例,然后进行距离向滤波抽取,紧接着进行脉冲压缩并积累多个脉冲,最后进行方位向FFT,获得预处理数据。精处理主要是对预处理数据进行成像处理,生成高分辨雷达图像。相对上一种处理方式采用大数据带宽的图传电台,实现预处理数据下传,可实现图像快速处理,同时降低无人机载荷的重量和功耗。
由此可见,基于轻小型无人机载SAR系统大部分采用采集原始数据模式+地面人工处理方式,其不能实时获取相关区域的高分辨雷达图像,因此不能应用在对实时获取图像要求的场合,严重制约无人机载SAR系统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科院团队提出采用机上预处理+地面实时处理方式实现,能缩短获取图像的延迟,因为机上预处理后数据量比较大,通过图传设备下传至地面在进行处理,图传电台首先很低的误码率将数据传送至地面站,其次图传电台传送带宽很大(传送速度要求达到几十兆比特每秒,甚至要求上百兆比特每秒),才能将数据传下来,避免出现数据堆积现象。这种方案给图传设备带来巨大压力,在为了保障传送速率和误码率要求下,图传电台的重量体积功耗急剧增加,从而减小无人机航程,甚至无法满足无人机对图传的要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理工雷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理工雷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05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冷制冷机组冷凝器用喷淋机构
- 下一篇:数据查询的方法和查询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