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囊中药制作工艺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7351.2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4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峥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市中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J3/07 | 分类号: | A61J3/07;A61K9/50;A61K36/8969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313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囊 中药 制作 工艺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囊中药制作工艺及设备,具体涉及中药领域,包括以下加工步骤:步骤一:挑选中药原材料;步骤二: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出药方;步骤三:根据药方,计算患者单次服用需要的不同种类的中药颗粒剂量;步骤四:将患者单次服用需要的全部中药颗粒灌入胶囊。本发明通过现代化工艺将其浓缩成微观颗粒,并通过研究将现有中药单味的克数根据疗效与浓缩微观颗粒的克数划上等号,医院胶囊中药机器将个种中药转换成微观颗粒灌入中药胶囊内,患者只需要服用胶囊就可以了,此种方法既保持了传统中药的辩证轮治的灵活性,又避免了传统中药服用过程中的操作繁琐、携带不方便、口感差的问题,可以为更多的患者接受,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胶囊中药制作工艺及设备。
背景技术
医药是包括汉族及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古至今一直保护着我国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根据阴阳五行、四证八纲针对每一个病人开出最适合病人的中药,可以说一人一方,中药博大精深,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目前中药常用剂型有汤剂、待煎汤剂、丸剂、或最新的颗粒剂,以上几种中药剂型都各有优缺点,汤剂剂型灵活,可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但是携带,煎煮操作复杂,且口感较差有些患者难以接受,代煎汤剂虽然省去了煎煮的操作,携带较前稍方便,但仍有些患者难以接受口感,丸剂制作费时,难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最新的颗粒剂相对前几种虽然方便不少,但仍需冲泡,仍有一定的限制且口感较差,但是现在的中成药要么是胶囊的,要么是直接服用,胶囊的缺点在于剂量无法控制做不到用量因人而异,并且比如十位药就需要吃十个胶囊服用不便,直接服用颗粒口感不好,病人有抵触情绪。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囊中药制作工艺,通过现代化工艺将其浓缩成微观颗粒,并通过研究将现有中药单味的克数根据疗效与浓缩微观颗粒的克数划上等号,医院胶囊中药机器将个种中药转换成微观颗粒灌入中药胶囊内,患者只需要服用胶囊就可以了,并且在胶囊的表面涂抹有糖衣以及糯米纸,此种方法既保持了传统中药的辩证轮治的灵活性,又避免了传统中药服用过程中的操作繁琐、携带不方便、口感差的问题,可以为更多的患者接受,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符合不同中药剂量的胶囊中药制作工艺,包括以下加工步骤:
步骤一:挑选中药原材料,分别利用高压浓缩机对原材料进行提取精华,根据一百比一的比例,将其进行浓缩,以此形成大小等同的中药颗粒;
步骤二: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出药方;
步骤三:根据药方,计算患者单次服用需要的不同种类的中药颗粒剂量;
步骤四:将患者单次服用需要的全部中药颗粒灌入胶囊。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药原材料包括黄芪、当归、熟地黄、枸杞子、人参块、红参片、甘草、黄精、天冬、远志肉、白茯苓、牡丹皮、香附、首乌藤和车前子。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步骤一中,提取中药原材料精华前,将中药原材料分类使用陶瓷容器进行储存,利用高压风对原材料进行吹尘处理。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步骤三中,通过人工或者计算机计算患者单次服用需要的不同种类的中药颗粒剂量。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步骤四中,使用胶囊灌装机器将中药颗粒灌入胶囊,具体包括:胶囊灌装机器根据药方选择出各种不同的药物,打开不同中药颗粒输送管道上的电磁阀,经过计数器的计量确定好药物的需求量,将各种精确的中药颗粒灌入中药胶囊内,形成单颗胶囊的加工制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步骤四中,当病患所需用量过大时,将中药颗粒平均装进两个或多个胶囊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市中医院,未经湖州市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7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