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囊型微生物浓集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5099.1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6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陈巧和;司文彬;陈涛;白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40;C05G3/60;C05G3/80;C05G5/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囊 微生物 肥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肥料的领域,公开了一种胶囊型微生物浓集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过程:(1)将有益微生物菌泥、细菌浓集剂加入到水搅拌均匀,静置后离心去掉上清液,制得芯材菌泥;(2)将壳聚糖、聚乙烯醇加入醋酸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制得壳聚糖胶液;(3)将壳聚糖胶液喷涂在芯材菌泥表面进行包膜,热风干燥,即可得到胶囊型微生物浓集肥料。本发明制得的胶囊型生物浓集肥料与普通胶囊型生物肥料相比,通过使用细菌浓集剂对有益微生物进行浓集后作为芯材,然后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壁材进行包覆形成胶囊化结构,在应用中当壁材破裂,有益微生物聚集在浓集剂周围缓慢扩散出去,从而达到长效缓释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肥料领域,公开了一种胶囊型微生物浓集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接种剂或菌肥等,是指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微生物肥料和微肥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活的生命,而后者是矿质元素。微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和功能繁多,可以开发成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肥料。而且微生物菌株可以经过人工选育并不断纯化、复壮以提高其活力,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所需的菌株已成为可能。微生物肥料因其优异性能而广受关注。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很多,按微生物种类可分为五大类:①细菌类肥料;②放线菌类肥料;③真菌类肥料;④藻类肥料;⑤复合型微生物肥料,即肥料由两种以上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组合形成。按照成品剂型分为液剂、粉剂和颗粒三种剂型;其中,液体类即将菌种投放到无菌罐中进行工业深层发酵而成,其中活菌的含量将直接影响到肥料的应用效果。粉剂类是由液体微生物肥料和草炭土等载体混合均匀而产生的,它具有运输方便、含菌量高、增产效果明显的特点。颗粒类是液体微生物肥料经过造粒设备进行喷雾、造粒、低温烘干而产生的,具有运输方便、施用简便、保质期长的优点。
微生物肥料的功效是一种综合性作用,一般不直接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主要起间接营养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刺激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增强植物抗病(虫)和抗逆性等。但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却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微生物在应用过程中直接裸露在土壤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气候条件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湿度、pH、土壤中生物种群、光照等因素,致使微生物肥料持续性差、活菌存活期短、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进而大大影响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和应用。胶囊化技术是一种保护技术,主要用于将易受环境影响的材料通过胶囊化包覆,从而避免环境对其的影响,因此,胶囊微生物肥料成为一种新型肥料而受到关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237872.9公开了一种胶囊型微生物肥料及制备方法,属微生物工程与植物营养技术领域。该胶囊型微生物肥料是以环境友好型和生物可降解型物质为壁材,以有益微生物为芯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对有益微生物进行胶囊化;环境友好型和生物可降解型壁材为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膨润土;有益微生物为植生拉乌尔菌、产酸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285149.8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微生物肥料是微胶囊微生物肥料,包括囊壁和囊心,所述囊心包含如下组分,其含量为重量份计:中微量元素5~8份;有机质5~8份;膨润土20~30份;中药渣10份;生物菌3份;囊壁的材质由壳聚糖制成。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有机载体,然后制备菌浓缩液,然后制备初步肥料,然后形成微生物肥料颗粒,最后制成微胶囊微生物肥料的步骤。
根据上述,现有的微生物肥料存在持续性差、活菌存活期短、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而现有方案中的胶囊型微生物肥料难以实现长效稳定的释放的效果,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胶囊型微生物浓集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目前应用较广的微生物肥料存在持续性差、活菌存活期短、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而利用胶囊化技术制得的胶囊型微生物肥料难以实现长效稳定释放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50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