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制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83913.6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2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本虎;苏玮;唐勇;周姣龙;李军方;孙秀丽;谭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F110/02 | 分类号: | C08F110/02;C08F4/645;D01F6/04;H01M50/443;H01M50/41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马思敏;徐迅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及其 制备 | ||
1.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
(a)粘均分子量为150万-1000万克/摩尔;
(b)≥95wt%可通过150微米的网状筛,d50为40μm ≤ d50 ≤ 80μm;
且所述的微粒中,高分子链上的烷烃支链数1/100,000C;
所述的微粒的一次结晶度70%,且二次结晶度55 %;其中,所述的一次结晶度是指第一次升温测试的结晶度,二次是指第二次升温测试的结晶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粘均分子量150万-800万克/摩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d50为50μm ≤d50 ≤ 70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是由催化剂及助催化剂在40-80 ℃和0.2-2.0 MPa乙烯压力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是由催化剂及助催化剂在40-80 ℃和乙烯压力为0.2-1.5 Mpa乙烯压力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的d90为130 μm≤ d90 ≤ 150 μm。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用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与乙烯接触进行催化聚合反应,从而得到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
其中,所述的催化剂为催化剂微粒,或包括所述的催化剂微粒的催化剂浆液;所述催化剂微粒的粒径d50为0.5 μm ≤ d50 ≤1 μm,且所述催化剂的镁含量为10-30重量份,铝含量为2-4 重量份,钛含量为5-10重量份,氯含量30-70重量份;
且所述的催化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的:
(a) 惰性气体保护条件下,将无水氯化镁加入到惰性烃类溶剂和≥2当量氯化镁的C1-C10的醇的混合液中进行接触,在60-120 ℃下反应形成均一溶液,然后降温至-30 ℃以下,在超重力反应器中进行搅拌,得到前体浆液P-I;上述反应中,以无水氯化镁的用量作为1当量;
(b) 步骤(a)得到的前体浆液P-I在低于-30 ℃的条件下与烷基铝接触至少1 h,随后升温至60-120 ℃保持2-6 h得到前体浆液P-II;
(c) 将步骤(b)得到的前体浆液P-II降温至-30 ℃以下,与钛化合物的惰性烃类溶液接触0.5-3 h后,升温至60-120 ℃保持2-6 h,得到催化剂浆液C-III;
(d) 将步骤(c)得到的催化剂浆液C-III过滤,得到催化剂;
任选地,所述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e) 将步骤(d)得到的催化剂干燥,得到催化剂粉末;所述的钛化合物是TiCl4或TiR4,其中R是C1-C6的烷基、烯丙基、苄基或NMe2;或所述的钛化合物为具有如下式I-IV的一种或几种所示的结构:
其中,X为SR5或P(R5)2;
R1、R2、R3、R4、R5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选自下组的基团:C1-C6烷基、C2-C6烯基、C3-C8环烷基、C6-C10芳基、卤代的C3-C8环烷基、5-7元杂芳基;
或R3和R4,以及与其相连的碳原子共同形成5-7元的饱和、部分不饱和或芳香性的碳环或杂环;
R6选自下组:C1-C6的烷基、烯丙基、苄基、C1-C6的硅烷基;
R7选自下组:C1-C6烷基、C2-C6烯基或C3-C8环烷基;
其中,所述的杂芳基的骨架上具有1-3个选自下组的杂原子:N、S(O)、P或O;
所述的“取代”是指被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所取代:卤素、C1-C6烷基、卤代的C1-C6烷基、C1-C6烷氧基、卤代的C1-C6烷氧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391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