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82050.0 | 申请日: | 2020-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6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子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70 | 分类号: | H04W4/70;H04W4/029;H04W8/00;H04W36/00 |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企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37 | 代理人: | 杨立铭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组网 d2d 终端 模式 通信 选择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包括:S1.动态建立D2D终端模式选择的关系表;S2.进行D2D搜寻周边目标终端;S3.向目标终端发起通信业务请求;S4.根据目标终端的ID标识识别该目标终端是否被D2D终端发现,若发现则转入S5,若未发现则选择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进行通信;S5.根据目标终端的ID标识从关系表中检索对应的记录;S6.若在关系表中检索到处于数据生效中的记录则转入S7,若在关系表中未检索到处于数据生效中的记录则转入用户通过UI自主选择通信模式;S7.获取当前时间段以及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S8.检测获取的时间段和地理位置信息和关系表中的一致则切换至D2D终端之间的直通模式,若不一致则转入用户通过UI自主选择通信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5G D2D(Device-to-Device)终端直通技术,指邻近的终端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通过直连通信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而不需要通过基站的转发。D2D技术由于本身的短距和直通优势,可以提高无线资源使用效率、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因此在5G的建设中得到的大量的研究,未来D2D技术会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提升用户的体验。5G D2D技术会应用到混合组网中,在混合组网下,存在两种工作模式:1.传统蜂窝通信模式;2.D2D终端之间的直通模式。在混合组网的网络中,终端必然存在通信模式的选择问题,即终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怎样的通信方式实现业务数据的传输的问题。通常的方式是用户UI界面增加D2D直通模式的开关来由用户选择进行切换,方式不够灵活,不够智能,且操作繁琐,用户体验差。
综上,现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能够通过根据时间段、D2D终端所属地理位置及目标终端标识来动态建立D2D终端模式选择的关系表,当终端欲进行通信时根据该关系表来选择是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还是D2D终端之间的直通模式,关系表可由用户录入、也可动态学习建立,通过本发明可解决D2D终端通信模式的选择问题,更加智能化,提高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式不够灵活,不够智能,且操作繁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在5G混合组网下D2D终端模式通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时间段、D2D终端所属地理位置、目标终端标识来动态建立D2D终端模式选择的关系表;
S2.D2D终端进行D2D搜寻周边目标终端;
S3.D2D终端向目标终端发起通信业务请求;
S4.D2D终端根据所述目标终端的ID标识识别该目标终端是否被D2D终端发现,若发现则转入S5,若未发现则选择传统蜂窝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S5.D2D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终端的ID标识从所述关系表中检索对应的记录;
S6.若在所述关系表中检索到处于数据生效中的记录则转入S7,若在所述关系表中未检索到处于数据生效中的记录则转入用户通过UI自主选择通信模式;
S7.获取当前时间段以及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
S8.检测获取的时间段和地理位置信息是否和所述关系表中的一致,若一致则切换至D2D终端之间的直通模式,若不一致则转入用户通过UI自主选择通信模式。
优选的,在步骤S6或S8中若用户通过UI自主选择D2D直通模式,则更新所述关系表中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数据生效的判断依据为在相同时间段、相同地理位置和相同目标终端的D2D通信频次超过特定的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2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