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桑树内生拮抗菌新种柄孢壳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80497.4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2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谢洁;任慧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30;A01P3/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陈立荣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桑树 拮抗 菌新种柄孢壳菌 及其 应用 | ||
一种桑树内生真菌柄孢壳菌(Podospora sp.)7GJ‑4,该菌株经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118,保藏日期2018年03月24日。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从桑树中分离获得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桑椹核地杖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柄孢壳菌属(Podospora)的新种;该菌株在15℃~30℃范围内均可生长,且无菌发酵滤液有较强的热稳定性,能够适应田间的温度且对桑树组培苗无致死作用;因此具有潜在的商业开发和应用价值,在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桑树拮抗性内生真菌柄孢壳菌属(Podospora)新种菌株。
背景技术
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果桑病害,病果呈灰白色,有臭味,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在我国西南地区、江浙、东南沿海等果桑种植区均有发生,发病率可高达30%~90%,部分地区上千亩果桑园因该病害而导致桑果绝产。依据不同发病症状将该病分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和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分别由桑实杯盘菌(Ciboriashiraiana)、肉阜状杯盘菌(Ciboriacarunculoides)和桑椹核地杖菌(Scleromitulashiraiana)感染引起。
近年来,由桑椹核地杖菌引起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在本学院实验桑园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然而,国内外有关桑椹菌核病的研究多为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而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鲜有报道。目前菌核病主要通过物理及化学药剂防治,然而物理防治方法人工投入大、成本高,且防效有限,无法在生产中有效防控桑椹菌核病。化学防治不仅会带来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负面影响,更会使桑椹的食用安全难以保障。且目前尚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高产优质抗病果桑品种。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生活于健康植物各组织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部,并与宿主植物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在宿主植物内具有稳定的生存空间,不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胁迫,作为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筑了宿主植物的健康屏障,可增强植物抗病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Strobel等相关研究已从不同植物的内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多种新型抑菌活性物质,这促使植物内生菌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资源库。
因而,现在的技术仍存在着上述不足之处,迫切需要一种可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且对果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生物防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株对桑椹核地杖菌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桑树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其鉴定为柄孢壳菌属新种(Podosporamorusis)。通过试验测定确定了其生长温度、发酵液耐热性,研究发现其对桑树组培苗无致死作用,可用于桑树病害防治。
桑树拮抗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从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采集桑树茎,经严格表面消毒,利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高氏培养基(GA)、水琼脂培养基(WA)分离桑树内生菌,采用顶端菌丝法挑取进行纯化。
内生拮抗真菌的筛选:将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发酵,离心获取发酵上清液,采用抑菌圈法筛选对桑椹核地杖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获得了这株对桑椹核地杖菌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真菌(7GJ-4)。
本发明所述的柄孢壳菌属新种菌株(7GJ-4)已于2018年3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邮编:430072,电话:027-68754052),保藏编号:CCTCCM20181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04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