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圈及管线穿隔密封模块、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78573.8 | 申请日: | 2020-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2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 发明(设计)人: | 周常荣;查国涛;郭福林;符玄;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22 | 分类号: | H02G3/22;H02G15/013;F16L5/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圈 管线 密封 模块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个环形弹性密封件,所述环形弹性密封件中央具有一个供管线(3)贯穿的通孔(222),所述环形弹性密封件在其径向受压缩时,通孔(222)的边缘始终与管线(3)外壁保持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环形弹性密封件的通孔(222)的边缘与管线(3)外壁第一次接触后,对环形弹性密封件继续施加径向压缩力时,通孔(222)的边缘与管线(3)外壁接触面积逐步增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环形弹性密封件为一个Y型密封圈(22),所述Y型密封圈(22)内部具有Y型空腔,所述Y型空腔内部沿管线(3)轴向的间距由通孔(222)边缘自管线(3)的径向向外逐渐减小,在Y型空腔边缘和管线(3)外壁接触后,继续对Y型密封圈(22)施加沿其径向的压缩力时,Y型空腔在所述压缩力的作用下沿管线(3)轴向逐渐分开,使得Y型空腔边缘始终与管线(3)外壁保持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环形弹性密封件为一个腰型密封圈(22a),腰型密封圈(22a)的截面为一对相对向内凹入的圆弧面(221a),当腰型密封圈(22a)在其径向受压缩时,圆弧面(221a)相对凹入折叠使得通孔(222)的边缘始终与管线(3)外壁保持接触。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环形弹性密封件,外圈(225)将多个环形弹性密封件的外边缘一体连接,所述多个环形弹性密封件在外圈(225)内部间隔一定距离并相互平行,各个环形弹性密封件的通孔(222)直径一致并且其轴线和管线(3)的轴线重合。
6.一种管线穿隔密封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基座(21)和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固定连接在弹性基座(21)内侧,还包括与通孔(222)匹配的中心塞(4)。
7.一种管线穿隔密封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通过隔层板(6)间隔为多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层均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线穿隔密封模块,各个管线穿隔密封模块的弹性基座(21)相互间均紧密接触,还包括压紧装置(5),所述压紧装置(5)可对管线穿隔密封模块施加沿环形弹性密封件径向的压缩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线穿隔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紧装置(5)包括后楔形块(51)、连接螺母(52)、下楔形块(53)、前楔形块(54)与连接螺栓(55),连接螺母(52)内嵌在后楔形块(51)中,通过松紧连接螺栓(55),下楔形块(53)沿着与后楔形块(51)及前楔形块(54)接触的斜面运动,压紧装置(5)实现整体高度变化,后楔形块(51)和/或下楔形块(53)、前楔形块(54)与弹性基座(21)接触,从而实现弹性密封模块(2)对管线的压紧密封。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线穿隔密封装置的管线穿隔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放松压紧装置(5),使管线穿隔密封模块中的弹性密封件的通孔(222)处于未受径向压缩力的初始状态;再将管线(3)插入管线穿隔密封模块的通孔(222)中,所述通孔(222)的内径大于管线(3)外径;最后旋紧压紧装置(5)的连接螺栓(55),使得每个管线(3)的外壁均与相对应的通孔(222)内壁接触无缝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线穿隔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旋紧压紧装置(5)的连接螺栓(55)时,压紧装置(5)对各个弹性密封件施加径向压缩力,在外径最小的管线(3)外壁与相对应的通孔(222)内壁接触时,继续旋紧连接螺栓(55),使得外径最小的管线(3)外壁与相对应的通孔(222)内壁进一步紧密接触,从而保证所有的管线(3)的外壁均与相对应的通孔(222)内壁接触无缝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857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