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实现3.5微米发光的掺铒氟化铝玻璃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77787.3 | 申请日: | 2020-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2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飞;张集权;王顺宾;王瑞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3C3/32 | 分类号: | C03C3/32;C03C4/12;C03B5/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3.5 微米 发光 氟化 玻璃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可实现3.5微米发光的掺铒氟化铝玻璃的制备方法,将化学原料按照摩尔百分比进行称重配制,然后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混合;将混合原料装入坩埚中,并在手套箱中,经过高温炉熔化烧制;将熔化的液体倒入预热的铜板模具中,进行退火处理,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获得不同浓度的掺铒离子的氟化铝玻璃。本发明制备的玻璃,具有良好的抗潮解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制备工艺简单,可实现批量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光谱透过宽度和透过性能,在水分子吸收位置无明显可见的透过率降低表现;在3.5μm位置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用简单的638nm激光泵浦即可实现该波段发光;在实现高功率3.5μm光纤激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红外玻璃发光、中红外光纤激光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3.5微米发光的掺铒氟化铝玻璃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由于中红外光源在军事防御对策、环境传感、光谱学、材料加工和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的大量应用,具有高效率、高亮度和良好的稳定性的中红外光源,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羟基在2500-3600cm-1具有一个主要吸收带,这意味着含水物质的检测、分析和处理可用于医学研究,处于这个吸收带的中红外光便可以安全地处理人体组织和细胞。另一方面,许多烃在中红外范围内表现出基本吸收带,3-4μm之间的光谱区域对于光谱分析特别有用,因为它包含许多化学成分中碳氢共价键的基本拉伸频率。中红外范围内的激光源被广泛用于检测温室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例如甲烷,丙烷和其他工业过程中常见的化合物(例如甲醛)。在富含碳氢键的材料中,可以进行波长共振的聚合物加工,例如切割,模制或焊接。由于大气的光谱透射率特性,中红外光源还可以促进呼吸分析中的痕量气体分析以识别疾病,或在军事中开发光学对策系统。
光学材料的选择是获得高性能光源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有几种用于构成光源的玻璃主体材料,包括硅酸盐,碲酸盐,氟化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等。主体材料的声子能量对于中红外发光效率很重要,因为高声子能量会导致较大的非辐射跃迁几率,从而降低辐射效率。与碲酸盐玻璃(~700cm-1)、锗酸盐玻璃(~900cm-1)、硼酸盐玻璃(~1400cm-1)和磷酸盐玻璃(~1200cm-1)和硅酸盐玻璃(~1100cm-1)相比,氟化物玻璃的声子能量相对较低(~580cm-1)。在氟化玻璃中,氟锆酸盐玻璃已被广泛研究,ZrF4-BaF2-LaF3-AlF3-NaF(ZBLAN)是最稳定的代表系统,因为它具有低声子能量和宽透射窗,因此被用于各种光增益器件中。
在过去的几年中,对3.5μm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激光器的波长范围。自1992年首次展示约3.5μm光纤激光器以来,对约3.5μm激光发射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14年Henderson-Sapir等人提出可以通过使用976和1976nm双波长泵浦,将1mol%掺Er3+的ZBLAN光纤中的3.5μm激光输出功率提高到260mW。在2016年,Fortin等人在双波长激光器(974和1976nm)的泵浦下,通过使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作为反馈设备,在1mol%掺Er3+的ZBLAN光纤中获得了3.44μm的功率级激光输出(1.52W)。同年,Henderson-Sapir等人报道了使用衍射光栅作为调谐元件的波长覆盖范围为450nm的可调激光器,激光输出功率在3.47μm处达到1.45W。在2017年,Maes等人分别在掺有1mol%Er3+的ZBLAN光纤的两端分别编写了两个反射率分别为90%和30%的光纤布拉格光栅,并构建了单片集成光纤激光器腔,将功率输出提高至5.6W,这是曾报道过的3-5μm中的最高功率激光输出。几个月后,覃治鹏等人展示了3.52-3.68μm可调激光器输出,最大输出功率为0.85W,斜率效率为25.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77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