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升降式驾驶室悬置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6596.5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段小勇;邓聚才;陈志宁;刘庆全;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6 | 分类号: | B62D33/06;B62D33/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黄华莲 |
地址: | 545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驾驶室 悬置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降式驾驶室悬置机构,至少两组沿驾驶室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悬置单元,悬置单元包括第一上支座、第一下支座、转动摆臂;第一上支座固定连接在驾驶室上,第一上支座上设有第一限位面,转动摆臂的下端转动式安装在第一下支座上,转动摆臂的上端设有与第一限位面相匹配的第二限位面,第一限位面的一端和第二限位面的一端铰接,当驾驶室处于水平状态时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贴合;第一下支座与转动摆臂之间设有减震元件。本发明能在保证驾驶室与底盘无断开的情形下,实现驾驶室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进行升降,从而获得足够的驾驶室底部作业空间,属于抬升装置的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抬升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升降式驾驶室悬置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卡车用驾驶室悬置结构分为固定式悬置,半浮式悬置,全浮式悬置。目前卡车行业在进行驾驶室举升作业时,对于悬置机构,一般采用的方式有三种:1、后悬分离,前悬与底盘保持连接;2、前悬分离、后悬与底盘保持连接; 3、驾驶室与底盘整体分离。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抬举时候,往往会采用断开锁钩与锁销连接结构或拆卸螺栓连接结构来实现驾驶室与底盘的分离。对于锁钩式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结构复杂,配套零件多,生产成本高;行车时锁销与锁钩仍有相对运动,售后会有锁销磨损、异响等故障,在静态举升驾驶室后再下落时,易出现锁销无法进入锁勾槽等问题。对于螺接式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拆装便利性差,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上下支座的铰接点往往被驾驶室外观覆盖件遮蔽,拆装空间小,作业困难;在拆卸上下支座铰接螺栓时,需借用辅助设备如吊车、叉车、千斤顶等将驾驶室向上支撑,一方面消除铰接螺栓受到的驾驶室重力导致的上下方向的螺栓剪切力,一方面保证在螺栓拆卸后驾驶室不失稳甚至坠落。在螺栓装配时,仍然需要辅助设备,使得上下支座螺栓安装孔对中。
从最大载货容积及最低整车高度考虑,发动机局部布置在驾驶室下方,而长头车卡车的前悬多采用螺接式结构,采用现有的提升装置对发动机进行维修保养时,需对驾驶室整体或驾驶室前悬与底盘进行分离(维修前)及上下支座螺栓孔对中(维修后)作业,维修便利性差,效率非常低,引起客户抱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式驾驶室悬置机构,本发明可以在保证驾驶室与底盘无断开的情形下,实现驾驶室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进行升降,从而获得足够的驾驶室底部作业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升降式驾驶室悬置机构,包括至少两组沿驾驶室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悬置单元,悬置单元包括第一上支座、第一下支座、转动摆臂;
第一上支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驾驶室的一端,第一上支座的下端设有第一限位面,转动摆臂的下端转动式安装在第一下支座上,第一下支座与转动摆臂之间设有减震元件,转动摆臂的上端设有与第一限位面相匹配的第二限位面,第一限位面的一端和第二限位面的一端铰接,当驾驶室处于水平状态时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贴合;驾驶室的另一端安装在汽车底盘上。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上支座设有第一支座顶点和第二支座顶点以及第三支座顶点;转动摆臂上设有第一摆臂顶点和第二摆臂顶点以及第三摆臂顶点;
第一支座顶点与第二支座顶点之间形成第一平面,第一支座顶点与第三支座顶点之间形成第二平面,第二支座顶点与第三支座顶点之间形成第一限位面,第二平面固定在驾驶室的底部;
第一摆臂顶点与第一下支座铰接,第二摆臂顶点与第二支座顶点铰接,第二摆臂顶点和第三摆臂顶点之间形成第二限位面。
作为优选方案,汽车底盘上设有第二下支座,所述第二下支座上设有减震器,驾驶室安装在所述减震器上。
作为优选方案,第二下支座和减震器均位于驾驶室底部的后端,第一下支座和转动摆臂以及第一上支座均位于驾驶室底部的前端,第一支座顶点位于驾驶室的底部,第二支座顶点位于第一支座顶点的下方,第三支座顶点位于驾驶室的前方并悬空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65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