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8475.6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8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雷志宇;费国庆;曾令中;庄沁祥;蒋紫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E02D17/20;E02D29/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刘琰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坡度 控制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放线孔(1)、面板横杆(2)、面板凹槽(3)、转轴横杆(4)、支撑杆(5)、底座凹槽(7)、按钮(9)、底座横杆(10)、底座(11)、面板(12);其中:
底座(11)的一端与面板(12)相连,底座(11)和面板(12)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横杆(4),实现底座(11)和面板(12)之间绕转轴横杆(4)的转动;底座(11)为中空结构,两侧壁上设置有底座凹槽(7),面板(1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面板凹槽(3),面板(1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放线孔(1);底座凹槽(7)内设置有底座横杆(10),底座横杆(10)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侧壁的底座凹槽(7)内,实现在底座凹槽(10)内的滑动;面板凹槽(3)内设置有面板横杆(4),面板横杆(4)的两端分别置于面板凹槽(3)的两侧之内,实现面板横杆(4)在面板凹槽(3)内的滑动;底座横杆(10)和面板横杆(4)之间通过支撑杆(5)连接;两根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与支撑杆(5)的两个连接处均设置有用于限位的按钮(9),按下按钮(9)时,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分别在底座凹槽(7)、面板凹槽(3)中进行滑动;松开按钮(9)时,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分别在底座凹槽(7)、面板凹槽(3)中固定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1)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气泡(6),一个气泡(6)用于水平判断,另一个气泡(6)用于垂直判断;气泡(6)采用玻璃管,管内充满醚或酒精,并留有一小气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1)沿底座凹槽(7)处设置有刻度(8),刻度(8)采用阴刻,并填充颜色,便于快速读取坡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采用铝合金制空心圆柱,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中间内凹与支撑杆(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杆(5)采用铝合金制方管,两端为空心圆柱,空心圆柱分别套于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按钮(9)采用两根高弹性夹片弹簧与不锈钢按键组成,夹片弹簧位于底座横杆(10)、面板横杆(4)上的空心圆柱内,按键位于支撑杆(5)空心圆柱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线孔(1)采用铝合金制圆环,面板(12)两端各安装3个,供相邻装置连接形成所需施工坡面。
8.一种砌体坡度控制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安置:
在砌体施工前,将砌体坡度控制装置放置于指导砌体施工处,并先将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底座所处平台找平;
步骤二、砌体坡度控制装置使用:
将砌体坡度控制装置面板拉开,依次按住底座横杆和面板横杆的按钮,即可将底座横杆和面板横杆拉至所需坡度,松开按钮底座横杆和面板横杆锁死,底座与面板所成坡度即为施工所需坡度;通过底座气泡将装置调平,在底座上加重物加以固定;在相邻位置依次设置多个砌体坡度控制装置,最后将拉线通过穿线孔将相邻砌体坡度控制装置连接,所成坡面即为指导施工所需坡面;
步骤三、砌体坡度控制装置回收
砌体施工完成,将拉线收回,依次按住底座横杆和面板横杆上按钮,将面板横杆拉至底部,将底座横杆拉至前端,即可将面板收回底座,便于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847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料输送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深度特征融合的PET/CT影像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