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件、端墙和车厢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3564.1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2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赵丽玲;史莉萍;刘宇航;葛少平;陈光洋;王程锦;姜焕利;张志伟;郑法;殷丽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5/08 | 分类号: | F16B5/08;B61D17/06;B61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小波;臧建明 |
地址: | 064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车厢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件、端墙和车厢,用于安装在端墙的型腔内,以连接端墙的上墙板和侧墙板,所述连接件为由一体成型工艺制成的一体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用于与所述端墙型腔内彼此相对的两个内壁焊接。本发明的连接件能解决端墙焊接时,端墙型腔内垫设在焊缝背面的前后垫板因焊接而产生变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件、端墙和车厢。
背景技术
动车组(Powered car train-set),又称“动车组列车”,为现代火车的一种类型,由若干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和不带动力的车辆(拖车)组成,列车在正常使用期限内以编组模式运行。动车组列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旅客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动车组列车的每节车厢主要由左右侧墙、前后端墙、车顶和地板组成。端墙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墙、右侧墙固定,端墙的顶端与车顶固定,其底端与底板固定。具体而言,端墙包括上墙板以及左右侧墙板。在装配时,将一个垫板插入上墙板左侧的型腔内并与型腔的后侧面焊接,将另一个垫板插入上墙板左侧的型腔内并与型腔的前侧面焊接;同理,在上墙板右侧的型腔内焊接与左侧型腔相同的两个垫板;然后,将焊接有垫板的上墙板与左右侧墙板组装在一起,上墙板左侧型腔内的两个垫板插入左侧墙板位于右侧的型腔内,上墙板右侧型腔的两个垫板插入右侧墙板位于左侧的型腔内;接着,将左右侧墙板与上墙板及前后两个垫板焊接在一起;最后,再对焊缝进行打磨。
然而,端墙的前后垫板在焊接时容易发生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件、端墙和车厢,实现了端墙焊接时,端墙型腔内垫设在焊缝背面的前后垫板不会因焊接而产生变形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安装在端墙的型腔内,以连接端墙的上墙板和侧墙板,所述连接件为由一体成型工艺制成的一体件;
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之间、并连接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用于与所述端墙型腔内彼此相对的两个内壁焊接。
如上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横截面中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垫板部和/或第二垫板部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的中心。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多个,所述第一垫板部、所述第二垫板部以及多个所述连接部构成框架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连接部关于所述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的横截面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如上所述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垫板部和所述第二垫板部朝向所述端墙型腔内壁面中部形成容纳焊缝背面熔池的凹槽。
如上所述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垫板部和所述第二垫板部朝向所述端墙的侧墙板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侧墙板型腔内的倒角。
如上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端墙,包括上墙板、侧墙板以及上述的连接件,所述上墙板与所述侧墙板对接在一起,并且所述上墙板和侧墙板的型腔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连接件的容纳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上墙板及侧墙板焊接在一起。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厢,包括侧墙、车顶、地板以及上述的端墙。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件,通过在连接件的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之间增加连接部,且第一垫板部、第二垫板部与连接部一体成型,连接件的整体结构得到加强,平直度和抗变形能力都有所提高,第一垫板部和第二垫板部在与上墙板和侧墙板焊接的时候不易变形,从而可以提高端墙型材焊接焊缝的一次合格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35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