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头戴式语音通话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7805.1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5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平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1/08;H04R3/00;H04B1/3827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200439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头戴式 语音 通话 装置 | ||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头戴式语音通话装置,包括:头戴式框架;第一音频设备,其设置在头戴式框架上并与头戴式框架固定连接;第一骨传导振子和第二骨传导振子,分别设置在头戴式框架上并与头戴式框架固定连接;以及控制单元,其设置在头戴式框架上并与第一音频设备、第一骨传导振子、第二骨传导振子和第二音频设备电气耦合,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一音频设备的第一音频信号,并经由第一骨传导振子输出;以及接收来自第二音频设备的第二音频信号,并经由第二骨传导振子输出。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分别经由两个骨传导振子输出第一音频设备和第二音频设备的音频信号而无需切换。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穿戴式音频附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头戴式语音通话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户外运动、团体驾车、国际旅游等生活场景以及安保、特种等作业领域中,对讲机的使用已经逐渐普及。然而,传统的对讲机不便携带,在响应呼叫时需从固定位置(如腰带)取下而导致通话延时,并且,对讲机的扬声器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而造成通话质量下降甚至听不到呼叫声导致无应答。
在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耳机、麦克风和对讲机发射按钮(PTT)一体式的音频附件。这种音频附件通过电缆线将耳机、麦克风、对讲机PTT和对讲机本体相连来实现对讲机语音通话。
还有些现有技术的方案采用蓝牙耳机或蓝牙PTT来连接对讲机,以避免使用较长的电缆线带来的勾绊、跌倒、割伤头颈气管、甚至颈动脉等意外致死性事件的安全隐患。另外一些现有技术的方案将对讲机嵌入头盔内部与头颅之间的空隙中来固定对讲机。
发明内容
尽管耳机、麦克风和PTT一体式的音频附件能实现对呼叫的及时响应,但是过长的电缆线及手指操作PTT会为使用者带来其他安全隐患。而且,耳机插入耳道后降低了对周围环境声音的感知度,从而构成了新的安全隐患。
另外,采用蓝牙耳机或蓝牙PTT的方案虽然能够避免使用电缆线,但是蓝牙适用于短距离的音频传输,跨障碍物且穿墙能力弱,在电磁环境复杂时易受干扰,频段阻塞或被窃听,其所需额外的供电系统会降低可靠性。而将对讲机固定在头盔内部上不仅降低了头盔的防护能力和对讲机天线的天线发射效率,还增加了使用者的非电离辐射的吸收暴露量(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头戴式语音通话装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头戴式语音通话装置,包括:头戴式框架;第一音频设备,其设置在头戴式框架上并与头戴式框架固定连接;第一骨传导振子和第二骨传导振子,分别设置在头戴式框架上并与头戴式框架固定连接;以及控制单元,其设置在头戴式框架上并与第一音频设备、第一骨传导振子、第二骨传导振子和第二音频设备电气耦合,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一音频设备的第一音频信号,并经由第一骨传导振子输出;以及接收来自第二音频设备的第二音频信号,并经由第二骨传导振子输出。
在该实施例中,能够分别经由两个骨传导振子输出第一音频设备和第二音频设备的音频信号而无需切换(如同时实现对讲机通话和语音导航),其充分利用了人类的左、右耳朵具有同时接收两种设备传输的音频信号的能力。并且,采用骨传导振子还能使使用者在收听音频信号的同时保持对周围环境声响的警觉,降低了安全隐患,并减少了传统对讲机的扬声器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在一个优选的示例中,控制单元还包括:音频放大器,其与第二音频设备的音频输出端电气耦合,以选择性地对第二音频信号进行放大;以及音频放大器开关,其被配置为:在处于第一位置时,使第二音频信号经音频放大器放大后,经由第二骨传导振子输出;以及在处于第二位置时,使第二音频信号直接经由第二骨传导振子输出。
在一个优选的示例中,控制单元还包括放大器控制模块,其被配置为:在音频放大器开关处于第一位置时,激活音频放大器,以对第二音频信号进行放大;以及在音频放大器开关处于第二位置时,去激活音频放大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平,未经李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7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