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板撑支撑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56665.6 | 申请日: | 2020-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8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明;张全胜;王冰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冰璇 |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81 上海市虹口***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支撑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整体式组合板撑支撑结构体系,是在基坑工程中,将一组板撑组件组装整合成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支撑,部分替代基坑支护的现浇混凝土支撑,板撑组件是预制的板状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可以安装拆卸重复利用,完成基坑支护功能后还可以临时或永久性用于围墙,并最终永久性地用于基坑支护的坑底平撑、建筑物内外墙、场地和道路的铺装、道沿石,以及组装成水槽作为水沟使用,极大减少材料成本。本发明公开的技术,降低成本、减少工期、方便施工、节能环保、提升质量、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组合板撑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或称基坑围护)作为临时性的工程措施,却在建设成本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的成本更高。当基坑围护桩墙采用悬臂型式无法满足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时,常对围护桩墙增加水平向支点以减少围护桩墙的弯矩、剪力并提供支护结构的抗倾覆能力。支点形式一般是锚杆或内撑,锚杆作为支护支点的一种形式,由于永久留置于土体中,对周边地下空间形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多被禁止出建筑红线而使用受限。
内撑常采用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钢支撑的优点是速度快、工期短时成本低,但是其刚度小、节点整体性差且成本随工期递增,因此只适合于较小的基坑,且钢支撑储放期间维修费用也较大;当基坑较大、工期较长且安全要求较高时,混凝土支撑是必然选择。迄今为止,本工程技术领域内常用的基本上都是现浇混凝土支撑结构,而随着行业内人工成本的急剧增加,用工荒已成为愈来愈突出的问题,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更多的工人愿意在厂房内从事建筑构件的制作而不愿在现场的脏苦环境中工作,这也是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的原因,预制装配式成为国家在建筑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基坑工程技术领域推广装配式技术目前尚落后于上部主体结构装配式的发展步伐,装配式混凝土支撑技术的使用更是滞后。
目前,在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已公开的信息资料中,已有预制混凝土支撑的新技术构想,但都是整根预制的混凝土支撑,由于以下原因使得这些构想只能停留在纸面而无法实际运用:一段整根预制的混凝土支撑往往重量和体积较大,这使得正常的(利用塔吊的)现场吊装安装难以实现,占用运输空间大运费也高;一次使用过后无法用作他用,只能破碎废弃,环保和节能效果差;预制支撑采用常规钢筋混凝土材料整根预制,由于模具费用高等原因,成本较高,目前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成本几乎相当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两倍。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预制混凝土支撑的实际运用。
本发明将提供一种新的支撑型式来解决此问题,这就是装配整体式组合板撑支撑结构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节省工期、材料重复利用而降低成本、无废弃物而节能环保、改善现场施工环境而安全文明程度高的新的支撑结构体系,即装配整体式组合板撑支撑结构体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组合板撑支撑结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组合板撑支撑结构,由现浇混凝土支撑和预制的组合板撑组成,所述的组合板撑位于整体支撑结构的直段部位,包含至少两个预制的板撑组件,所述的板撑组件为单个的预制混凝土板件,所述的板撑组件设置为外部规则齐整的长方体,无外部预埋件和无板件平面外凸出体,在吊装运输储放过程中可以面与面贴合,无空间浪费,具有不易破坏性和方便运输性和方便堆放性,所述的板撑组件设置为可安装可拆卸可重复利用,所述板撑组件的不易破坏性和方便运输性和方便堆放性,能使板撑组件多次重复利用,完成基坑支护功能后,还能临时或永久性用于围墙,或永久性用于场地道路铺设和道沿石,或永久性用于建筑物内外墙,或永久性用于组装的水槽作为水沟使用,或永久性用于基坑支护的坑底平撑。
所述的坑底平撑,为设置于基础底标高以下,即基础垫层顶标高以下,水平设置于土体中的支撑,位于坑底以下,简称坑底平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冰璇,未经王冰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66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