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结构及其接地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54177.1 | 申请日: | 2020-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4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黄萍;金树;关庆勇;咸秀超;安忠海;刘晗;孙海蓬;王海洋;苏俊浩;刘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R4/66;E04H12/08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琳 |
| 地址: | 250014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针 无线 基站 铁塔 合建 结构 及其 接地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结构及其接地方法,包括无线基站铁塔和避雷针,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顶端设置有避雷针,且避雷针的顶端高出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天线一定距离;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塔身作为接地导体,与接地网连接;所述避雷针设置有若干引下线,且所述引下线设置于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塔体外部或塔体内、外部,所述引下线与所述接地网可靠连接。本公开在保证合建塔避雷效果基础上,提高塔上、塔周边设施、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避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结构及其接地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现有诸多设施(例如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区域、加油站等能源基地、油田、煤田以及机场等)通常有高度较高的避雷针,该避雷针作用单纯,无附加功能,可重复利用率低。
上述各类设施中区域内部设备、设施布局紧凑、结构严密,区域内通常无可自由利用的较大剩余空间。以矩形变电站为例,避雷针通常被设置在变电站区域内矩形四个“角”的某三个“角”位置上,另外一个“角”设置进站大门或消防设施。紧凑的布局使得区域内无可自由利用的较大剩余空间来设置无线基站铁塔等设施。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结构及其接地方法,本公开将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能够解决现有电力设施区域空间不足等问题,增加避雷针的附加功能,提高其重复利用率。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结构,包括无线基站铁塔和避雷针,其中,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顶端设置有避雷针,且避雷针的顶端高出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天线一定距离;
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塔身作为接地导体,与接地网连接;
所述避雷针设置有若干引下线,且所述引下线设置于所述无线基站铁塔的塔体外部或塔体内、外部,所述引下线与所述接地网可靠连接。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避雷针为圆钢,且直径大于等于16mm。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避雷针为钢管,且直径大于等于25mm,钢管壁厚大于等于2.5mm。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避雷针针尖高出天线至少1米。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引下线为热镀锌扁钢,且所述引下线上设置有若干孔,以作为接地点,通信基站的设备接地线、馈线金属皮、电源线金属皮和电源防雷接地线均通过铜缆接至所述接地点压接。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接地网包括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且各接地体与户外地网相连接。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无线基站铁塔上架设有天线馈线和电缆,且所述天线馈线或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在塔顶、离塔处或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
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电缆的每根相线均对地设置浪涌保护器。
一种避雷针与无线基站铁塔合建接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无线基站铁塔塔顶设置避雷针,避雷针针尖高出天线设定距离;
铁塔避雷针应将塔上及附近区域内相关设施置于保护范围内,使用塔身作为接地导体,塔身与塔下接地网可靠连接,使通信塔工频接地电阻在设定值内;
无线基站铁塔设置单独的接地网,且将接地网与待保护设施区域内户外地网之间形成多点连接;
将无线基站铁塔上架设的天线馈线和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分别在塔顶、离塔处及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并在连接处设散流用垂直接地极,电缆的每根相线分别对地设置浪涌保护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41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中控箱的制造方法及新能源汽车
- 下一篇:一种高效节能自吸离心水力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