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高真空环境的惯性元件电信号传输结构及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53790.1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9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程雷;袁宇杰;贾立民;于涵;于金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21/16 | 分类号: | G01C21/16;G01C21/18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刘英梅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真空 环境 惯性 元件 电信号 传输 结构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高真空环境的惯性元件电信号传输结构及实现方法,结构包括电极盘、绝缘子引针部件和多个弹性触爪;电极盘上均布设有多个电极接触区,每个电极接触区对应设有一引针穿装孔;绝缘子引针部件包括基座、多个陶瓷套和多个导电引针,多个陶瓷套一一插固于基座上的多个安装孔内,多个导电引针一一插装固定于多个陶瓷套内,多个导电引针的上端部与多个电极接触区上的引针穿装孔一一穿装配合;弹性触爪由铍青铜材制成,由套体部分及至少一个触爪部分构成,在套体部分上设有半圆切口;多个弹性触爪一一套装在多个导电引针上;套体部分与导电引针焊接,触爪部分与对应电极面压紧接触。本发明了实现电信号的可靠传递,满足了高真空环境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高真空要求的惯性导航元器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真空环境的惯性元件电信号传输结构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中的核心元件为高精度的惯性元件,如陀螺、加速度计等。这些元件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惯导系统的精度。传统的机械陀螺、液浮加速度计不需要真空环境,但随着惯导系统精度需求的提高和惯性技术发展进步,谐振陀螺、高精度加速度计技术的发展,该类惯性元件的真空要求成为此类元件技术发展的瓶颈,真空环境的获得和维持,直接影响到了惯性元件的精度和可靠性。
由于此类元件的共同特点是核心零件工作在一个高真空的腔体内,腔体相对较小,腔体内的零件相对较多,放气表面积大,元件工作时真空度要求高。这就要求在进行高真空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真空腔体内零件的材料、结构甚至于加工、装配工艺以适应元件的高真空需求。
惯性元件通常都是机、电、光类的敏感器,敏感器的驱动、信号输入输出一般都是由电信号进行传递的。在常压或低真空要求的状态下,通常都会用带绝缘外皮的铜导线锡焊连接的,但此类结构不适于高真空工作环境下,因为焊锡是一类多孔复合材料,而且含有大量的助焊剂等有机物,该材料在高真空环境下会产生大量的放气,破坏真空腔体内的真空度,使惯性元件精度下降以至于失效。用焊锡连接引线的结构,往往工作十几天真空度就不满足工作要求了。因此,在高真空腔体内,焊锡是禁止使用的,电信号的引入、引出成为了元件设计的难点。
通过专利检索,尚无针对惯性元件高真空系统中电信号传输结构的相关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可实现电信号的可靠传递;可降低排气,从而可满足惯性元件系统中的高真空环境需求的适用于高真空环境的惯性元件电信号传输结构及实现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用于高真空环境的惯性元件电信号传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盘、绝缘子引针部件和多个弹性触爪;
所述电极盘置于惯性元件真空腔内,在电极盘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多个电极接触区,每个电极接触区对应设置有一引针穿装孔;
所述绝缘子引针部件包括基座、多个陶瓷套和多个导电引针;所述基座为盘形状,安装于惯性元件外壳的端口,在基座上插装有排气管,使外壳内部形成真空腔;在基座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多个陶瓷套一一插装固定于多个安装孔内,多个导电引针一一插装固定于多个陶瓷套内,多个导电引针的上端部与多个电极接触区上的引针穿装孔形成一一穿装配合;
所述弹性触爪由铍青铜材制成,由套体部分及与套体部分下端一体连接的至少一个触爪部分构成,在套体部分上设置有半圆切口;所述多个弹性触爪一一套装在多个导电引针上位于引针穿装孔的上方位置;其中套体部分与导电引针焊接连接,触爪部分以弹性变形的方式与对应电极接触区的电极面压紧接触,使电极盘与绝缘子引针部件形成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触爪由铍青铜管加工制成,铍青铜管的上端部制有半圆切口;铍青铜管的下端部沿圆周方向设置有七个开槽,形成八个触爪,八个触爪经拉伸和折弯呈花瓣球面形。
一种适用于高真空环境的惯性元件电信号传输结构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3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