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塞拉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52791.4 | 申请日: | 2020-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乃龙;史翔;曾世文;贡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5/652 | 分类号: | E05F15/652;E05D15/10;B60J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李玲玉 |
| 地址: | 21001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塞拉门,包括:门体,其上设有凹陷设置的阻挡槽;第一塞拉导向装置,其包括塞拉连接架、摆动作用件和第一塞拉导向件,所述塞拉连接架的第一端部转动连接于车体且第二端部滑动连接于所述门体,摆动作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塞拉连接架,所述摆动作用件的第一端部抵接于所述门体且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塞拉导向件上的塞拉导槽内;第二塞拉导向装置。这减小了相关部件的运动范围,且占据的空间远小于现有技术中长导柱、短导柱等包围形成的空间;第一塞拉导向装置外露的体积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相关部件外露的体积;第二塞拉导向装置辅助门体的其他位置进行塞拉运动,以尽可能地避免在门体的开启和闭合时出现晃动等运动不平稳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塞拉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塞拉门。
背景技术
塞拉门是指车门门体具有塞和拉两种动作,即门体关闭是由车体内侧或外侧塞入车门口处,使之关闭、密封;门体开启时,当门体移开车门口一定距离后,能延车体内侧或外侧滑动,使之开启,被广泛用于例如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的车门口处。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塞拉门,其包括驱动传动装置和塞拉导向装置。其中驱动传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和丝杠组件,塞拉导向装置连接于丝杠组件,通过驱动件驱动丝杠组件运动从而带动塞拉导向装置进行塞拉运动;塞拉导向装置包括塞拉连接架、长导柱、短导柱和导轨导向件,长导柱沿X轴设置且套设于短导柱上,短导柱沿Y轴设置,塞拉连接架分别套设连接于丝杠组件、长导柱和门体,塞拉连接架上的导向轮在导轨导向件内运动,其中导轨导向件具有直线导槽和塞拉弧形导槽。当门体开合时,通过驱动件驱动丝杠组件运动,带动塞拉连接架上的导向轮在导槽内运动的同时,塞拉连接架在长导柱上作X轴运动,以及长导柱沿短导柱作Y轴运动以带动塞拉连接架作Y轴运动,从而实现门体的塞拉运动。
但是,上述的塞拉门,驱动传动装置和塞拉导向装置通常设置于门体的顶部,而门体的顶部通常也会设置有显示屏、接线等部件,由于长导柱和短导柱的垂直设置以及长导柱的运动等原因,使得塞拉导向装置占据了门体顶部较多的空间,影响了显示屏、接线等部件在门体顶部的设置,容易存在干涉、不便于安装等问题,且门体在开启状态下时,塞拉导向装置外露,容易影响视觉效果;以及门体仅顶部和塞拉导向装置连接,门体的其他位置的塞拉运动均是依靠门体顶部带动而进行的,在门体的开启和闭合时,容易出现晃动等运行不平稳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塞拉导向装置在车体顶部的占据空间较大而影响了位于门体顶部的其他装置的设置,且在开启状态下外露而影响视觉效果,以及门体运行不平稳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塞拉门。
一种塞拉门,包括:
门体,其上设有凹陷设置的阻挡槽;
第一塞拉导向装置,其设于所述门体的上部,所述第一塞拉导向装置包括塞拉连接架、摆动作用件和第一塞拉导向件,所述塞拉连接架的第一端部转动连接于车体且第二端部滑动连接于所述门体,所述塞拉连接架除其端部外还设有若干转动连接部,摆动作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塞拉连接架,所述摆动作用件的第一端部抵接于所述门体且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塞拉导向件上的塞拉导槽内,所述第一塞拉导向件固连于所述车体上;
若干第二塞拉导向装置,其设于所述门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塞拉导向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二塞拉导向装置的塞拉运动轨迹和所述第一塞拉导向装置的塞拉运动轨迹一致;
当所述门体开启时,所述摆动作用件的第一端部由卡接于所述阻挡槽的卡接状态变为抵接于所述门体的滑行状态,所述摆动作用件的第二端部在所述塞拉导槽内沿靠近所述车体的方向运动并锁定于所述塞拉导槽内,所述门体从门口处拉出;当所述门体闭合时,所述摆动作用件的第一端部由所述滑行状态变为所述卡接状态,所述摆动作用件的第二端部沿远离所述车体的方向运动,所述门体塞入所述门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27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M1电渣锭加工工艺
- 下一篇:导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