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红外摄像头识别技术的车辆底盘下异物检测报警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52332.6 | 申请日: | 2020-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石沛林;侯建伟;梁明磊;张亮;蒋军锡;周龙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S1/56;B60S1/66;H04N7/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摄像头 识别 技术 车辆 底盘 异物 检测 报警装置 | ||
一种基于红外摄像头识别技术的车辆底盘下异物检测报警装置,属于行车安全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红外摄像头识别技术在车辆启动但未行驶前对车底以及四个轮胎周围的异物(特别是孩童和醉汉)进行检测,消除因驾驶员疏忽导致的碾压事故,所述装置包括红外摄像头1、导杆2、微型旋转电机3、微型直线电机4、橡胶密封限位块5、壳体6、清洁液喷嘴7、橡胶密封限位刮洗块8、密封舱9,实现对车底异物检测报警功能。本装置利用直线电机的直线运动能力与旋转电机的旋转运动能力实现了红外摄像头的灵活运动,使其可以顺利的采集车辆底部的图像信息,并对其进行识别处理。本装置还具有自洁功能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可在现有车辆上进行加装,能有效避免此类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摄像头识别技术的车辆底盘下异物检测报警装置,特别提供一种运用红外摄像头来自动识别车辆底部异物的装置,属于车辆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在不断的增多,其中因为驾驶员在上车前没有检查车辆四周和底部异物(特别是孩童和醉汉)所引发的事故很多。本发明可以在驾驶员忘记查看车辆四周和底部异物的时候进行自动检查及提醒从而避免此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于以上事故,经常发生于光线较暗的夜晚,故本发明采用了白天和夜晚识别能力均较强的红外摄像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红外摄像头,直线电机,旋转电机的配合提供一种在夜间能在汽车起步前对车辆四周、底盘及四个轮胎前方异物的检测报警装置。
本发明包括红外摄像头1、导杆2、微型旋转电机3、微型直线电机4、橡胶密封限位块5、壳体6、清洁液喷嘴7、橡胶密封限位刮洗块8、密封舱9。整个装置装配于车辆前保险杠下部,如图1所示的橡胶密封限位块8下平面与图4发动机护板平齐处于整个车辆的中轴线上,当驾驶员启动车辆时异物检测报警装置启动,微型直线电机4将导杆2推出,红外摄像头1随即被推出密封舱9进入工作位置,微型旋转电机3带动导杆2上的红外摄像头1旋转,红外摄像头1先转向左侧前轮拍照并识别再转向车辆中轴线给左右后轮进行拍照并识别,最后转向右侧前轮拍照并识别。如果检测出某一车轮前有异物,则将所采集三张图像信息展示在车辆中控屏上,将有异物的图像信息进行标识并通过车辆自带音响对驾驶员进行警示,驾驶员随即下车查看。如果检测后未发现车轮前有异物则仅将所采集三张图像信息展示在车辆中控屏上,但不进行图像信息标识仅通过车辆自带音响提醒驾驶员进行图像信息复检,驾驶员复检无误后即可正常行驶,若复检发现车底有异物则下车查看。车辆启动但未行驶前本装置持续工作并按照一定的频率继续采集车辆底部三个部位的图像信息并检测,待车辆发生位移后停止工作,摄像头1缩回密封舱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能在现有的车辆上进行安装;(2)本发明采用双重保险,红外摄像头识别不成功时,驾驶员可以通过中控台所展示的车辆左前、右前及左后后轮三张照片自行判断;(3)本发明采用的红外摄像头可以在白天和夜晚均正常工作;(4)本发明有自洁功能,避免了人工清洗的繁琐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处于清洗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装置的安装部位及三种不同工作角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
图1所示的是一种基于红外摄像头识别技术的车辆底盘下异物检测报警装置,包括红外摄像头1、导杆2、微型旋转电机3、微型直线电机4、橡胶密封限位块5、壳体6、清洁液喷嘴7、橡胶密封限位刮洗块8、密封舱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23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