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51846.X | 申请日: | 2020-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7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侯景明;武继祥;刘宏亮;周怡;谭明亮;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A61F2/80;A61F2/72;A61F2/5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 地址: | 40003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打印 假肢 接受 设计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假肢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所述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主控模块、假肢接受腔设计模块、环境实时监测模块、预警模块、3D打印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显示模块。本发明采用多通道电极形式、总线结构,便于假肢接受腔安装集成;采用多通道肌电极感应器,提高了假肢控制的识别率和准确率。本发明通过预警模块实现假肢接受腔内部环境的实时监控,并在达到设定的空气质量标准上限值时自动报警,从而保证消除了截肢患者穿戴假肢造成残肢进一步损害的可能性,结构简单,不需要改变原假肢的结构,改造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假肢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假肢是供截肢者使用,代偿其失去的肢体原本功能的工具。而这其中,能对截肢者起到明显功能性的帮助,目前主要是肌电类假肢。而国内外市场上的前臂肌电假肢,从一个自由度,到两个,三个自由度,采用的肌电极的数量普遍较少,最多不超过两个;而且每个肌电极需要用一根单独的线将采集到的信号引出,安装过程复杂,肌肉反馈信号容易受到干扰,无法将使用者的动作意图及时、准确地收集反馈回来。现有的假肢控制系统普遍使用两个安放在截肢部位皮肤上的肌电传感器检测肌肉活动,通过开关控制将运动指令发送给电机使其产生动作,但这不符合人类的直觉,因此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使用。因此,亟需一种全新的假肢接受腔的设计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假肢接受腔采用的肌电极的数量普遍较少,最多不超过两个;而且每个肌电极需要用一根单独的线将采集到的信号引出,安装过程复杂,肌肉反馈信号容易受到干扰,无法将使用者的动作意图及时、准确地收集反馈回来。
(2)现有的假肢控制系统普遍使用两个安放在截肢部位皮肤上的肌电传感器检测肌肉活动,通过开关控制将运动指令发送给电机使其产生动作,但这不符合人类的直觉,因此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所述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主控模块、假肢接受腔设计模块、环境实时监测模块、预警模块、3D打印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显示模块。
信息采集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信息采集设备采集假肢接收者的信息;所述信息包括假肢接收者的身份信息、残肢信息;
数据处理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数据处理程序对采集的假肢接收者的信息进行处理;
主控模块,与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假肢接受腔设计模块、环境实时监测模块、预警模块、3D打印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显示模块连接,用于通过主控器控制所述基于3D打印的假肢接受腔设计系统各个模块的正常运行;
假肢接受腔设计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接受腔设计程序根据处理后的假肢接收者的信息进行假肢接受腔的设计,并生成设计模型;
3D打印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3D打印装置根据设计模型进行假肢接受腔的打印操作;
环境实时监测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环境监测设备对假肢接受腔内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预警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声光预警装置对假肢接受腔内部的异常空气状况进行预警通知;
数据存储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用于通过存储芯片存储采集的假肢接收者的信息、处理后的信息、假肢接受腔设计模型及预警通知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18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