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土地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48630.8 | 申请日: | 2020-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7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于跟社;何训林;施昌龄;李九超;刘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08 | 分类号: | E02D3/08;E02D5/34;E02D7/18;E02D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卞静静 |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钢筋混凝土 灌注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1)、测量定位,确定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中心位置;2)、布设振动沉管装置;3)、在下法兰盘底面周向等间隔可拆卸连接导杆,所述导杆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渣桶,所述渣桶为外周半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内周半径且底端开口的圆筒状,所述渣桶由底端向上滑进、反向滑出设有切割盘;4)、渣桶沉入钢套管内一定深度;5)、启动电机展开承接件覆设渣桶底面;6)、同步提升渣桶和切割盘至钢套管孔口外,进行渣桶内土体的清理;7)、依次循环4‑6步骤,直至已成孔的深度等于设计深度。本发明具有减少对孔壁土地的扰动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土地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建筑、交通等行业的基础工程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灌注桩的施工对桩基承载力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软土地基工程条件下施工较为困难,原因在于成孔过程中由于对孔壁土地的扰动容易造成塌孔、扩孔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土地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减少对孔壁土地的扰动。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定位,确定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中心位置;
2)、布设振动沉管装置,所述振动沉管装置包括吊装设置的振动锤、与所述振动锤底端可拆卸连接的上法兰盘、位于所述上法兰盘下方的下法兰盘、设于上法兰盘和下法兰盘间的连杆,其中,将下法兰盘与钢套管顶端螺栓连接,进而将钢套管以灌注桩的中心位置为中轴线沉入至设计深度;
3)、在下法兰盘底面周向等间隔可拆卸连接导杆,所述导杆的底端可拆卸连接渣桶,所述渣桶为外周半径略小于所述钢套管内周半径且底端开口的圆筒状,所述渣桶由底端向上滑进、反向滑出设有切割盘,所述切割盘包括:
十字架,其四个自由端分别与所述渣桶滑动连接,所述十字架每个支棱的纵向截面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转动块,其为圆柱状,所述转动块转动设于十字架顶面中心;
四个挡板,四个挡板分别固设于十字架四个支棱顶面的正上方,每个挡板竖直设置以在对应支棱两侧分别形成支撑面,且远离所述转动块的一端与对应支棱的自由端共平面,靠近所述转动块的一端与转动块间的距离小于3cm,其中,每个挡板的其中一竖直侧壁水平凹陷具有容纳槽,任意相邻两容纳槽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容纳槽沿对应挡板长度方向设置且长度略小于对应挡板的长度,每个容纳槽内折叠容纳有扇形承接件;
四个转动杆,四个转动杆呈十字形固接于所述转动块周向,所述转动杆的纵向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其一直角边竖直设置且与其中一容纳槽相对设置,并与容纳于该容纳槽内的承接件端部固接,另一直角边的边长不大于所述支撑面的宽度;
其中,所述上法兰盘和所述下法兰盘间吊装设置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穿过下法兰盘且底端与所述转动块连接,以带动转动块转动,所述渣桶底端具有切入地基中的切入部,所述切入部纵向截面为类直角三角形,且其中一直角边平行于所述钢套管内侧壁;
4)、将四个转动杆转动使其与对应挡板抵接,切割盘由渣桶底端向上滑进渣桶,同步将渣桶和切割盘吊装使所述渣桶的底端支抵于钢套管内的地层表面,并将渣桶沉入钢套管内一定深度;
5)、启动电机使四个转动杆转动至与与其相对的挡板抵接,以展开承接件覆设渣桶底面;
6)、同步提升渣桶和切割盘至钢套管孔口外,将切割盘由渣桶底端向下滑出渣桶进行渣桶内土体的清理;
7)、依次循环4-6步骤,直至已成孔的深度等于设计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86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