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48522.0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58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李爽;杨波;张双红;李海燕;李悦;郭华超;徐青永;文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J3/12 | 分类号: | C08J3/12;C08F212/08;C08F212/36;C08F2/44;C08K9/06;C08K3/36;B01J13/02;C08L25/06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向薇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二氧化硅 双杂化壁材 修饰 聚苯乙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包括聚苯乙烯微球,以及依次包覆在所述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二氧化硅层和石墨烯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与所述石墨烯层之间通过聚多巴胺层连接。该聚苯乙烯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且双杂化壁材修饰提升了聚苯乙烯微球的功能性,应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微球技术领域,特别是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物微球的粒径通常为纳米级或微米级,具有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易功能化、吸附性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催化、分析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其中聚苯乙烯(PS)微球由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具有表面反应能力好、耐腐蚀、不易变形等诸多优点,但是聚苯乙烯微球存在热稳定性不高、功能单一的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
针对功能单一的缺点,传统的解决方法为在PS微球外表包裹上无机纳米粒子,制备出PS基核壳型微球。PS基核壳型微球既具有PS微球的优点,同时壳层粒子也能赋予微球光、电、磁和催化等功能,在催化、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为止,有很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用于合成杂化微球,包括层层自组装、溶胶-凝胶反应、分子自组装、生物模拟矿化、聚胺盐聚集辅助组装、Pickering乳液技术辅助组装以及其它的界面聚合反应等。但是,PS基核壳型微球存在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由于是核壳结构,壳层和PS基核之间的附着力的强弱直接影响PS基核壳型微球的核壳层多功能的发挥,且可能进一步导致微球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下降。同时,受制于该缺陷的存在,目前能够制备得到的大多为单一无机杂化壁材修饰的PS基核壳型微球,限制了PS微球的多功能性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单一无机杂化壁材修饰的PS基核壳型微球已经满足不了更高负荷、高温、多功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该聚苯乙烯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且双杂化壁材修饰提升了聚苯乙烯微球的功能性,应用范围广。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其包括聚苯乙烯微球,以及依次包覆在所述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二氧化硅层和石墨烯层;
所述二氧化硅层与所述石墨烯层之间通过聚多巴胺层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为5~10微米,玻璃转化温度为250℃~28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石墨烯/二氧化硅双杂化壁材修饰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亲油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分散于水中,然后于所得分散液中加入苯乙烯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乳化,得O/W型乳液;使所述O/W型乳液进行聚合反应,得聚苯乙烯/SiO2微球;
(b)将所述聚苯乙烯/SiO2微球分散于水中,得微球分散液;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将所述微球分散液与多巴胺盐进行混合,所得混合液进行聚合反应,得中间体微球;
(c)将所述中间体微球与石墨烯水分散液进行混合,并进行接枝反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a)中,所述交联剂选自:二乙烯基苯、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a)中,所述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苯甲酰、过硫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a)中,所述亲油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10~2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85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