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48451.4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9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沙克俭;陆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T17/00;E04B1/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兴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8 | 代理人: | 肖兴坤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技术 走廊 可视化 建模 方法 | ||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走廊包括檩条(1)、柱子(2)、椅子(3)、桁架、地基(4)和台阶(5),方法的步骤中含有:
S1:根据道路路径绘制路径曲线(6)和绘制屋顶轮廓曲线(7);
S2:将所述屋顶轮廓曲线(7)沿所述路径曲线(6)放样得到屋顶曲面(8)和投影参考面(9);
S3:利用可视化编程将所述路径曲线(6)等分为若干段,并过每段的端点作垂直于所述路径曲线(6)的投影直线(10);
S4:将所述投影直线(10)沿竖直方向投影至所述投影参考面(9)上得到截平曲线(11);
S5:过所述截平曲线(11)的端点作垂直于所述截平曲线(11)的第一法平面,并在所述第一法平面上绘制檩条横截面曲线,然后将所述檩条横截面曲线沿对应的截平曲线(11)放样得到所述檩条(1);
S6:将所述路径曲线(6)偏置得到两条偏置曲线(12),所述路径曲线(6)位于两条所述偏置曲线(12)之间;
S7:利用可视化编程将所述偏置曲线(12)等分为若干段等弧长段(13),并在每段等弧长段(13)的端点位置摆放预先建立好的柱子(2);
S8:作出所述等弧长段(13)的中点并过所述中点作所述等弧长段(13)的切线,在所述等弧长段(13)的中点位置摆放预先建立好的椅子(3),调整所述椅子(3)的长度为对应的等弧长段(13)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旋转所述椅子(3)以使所述椅子(3)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等弧长段(13)的切线方向一致;
S9:向上平移所述等弧长段(13)得到平移线段,作出所述平移线段的中点并过该中点作出所述平移线段的切向量,在所述平移线段的中点位置摆放预先建立好的桁架,调整所述桁架的长度为对应的平移线段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旋转所述桁架以使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平移线段的切向量的方向一致;
S10:绘制地基(4)并在所述地基(4)的两端部绘制台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的具体步骤为:
M1:在revit中根据道路路径绘制路径曲线(6),并绘制两条屋面轮廓截面线(14);
M2:将所述路径曲线(6)和所述屋面轮廓截面线(14)拾取到dynamo中,并将两条屋面轮廓截面线(14)过渡连接形成所述屋顶轮廓曲线(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M1的具体步骤为:
采集道路路径数据;
根据道路路径数据绘制所述路径曲线(6);
过所述路径曲线(6)的端点作垂直于所述路径曲线(6)的第二法平面;
在所述第二法平面上绘制两条所述屋面轮廓截面线(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投影直线(10)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投影直线(10)的长度超过所述投影参考面(9)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中,绘制所述地基(4)的具体步骤为:
过所述路径曲线(6)的端点作垂直于所述路径曲线(6)的第二法平面;
在所述第二法平面上绘制地基(4)横截面曲线;
将所述地基(4)横截面曲线沿所述路径曲线(6)放样得到所述地基(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走廊可视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的步骤中还含有:
S0:建立所述柱子(2)、椅子(3)和桁架的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未经常州市规划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845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内固定杯座结构
- 下一篇:废旧电池分选方法及废旧电池分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