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部开口的短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44851.8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7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强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68 | 分类号: | C01B32/168;C01B32/176;C01B32/178;C01B32/159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部开口的短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属于碳纳米管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纳米管打短开口处理的方法,步骤包括:用浓硝酸浓硫酸混合溶液在碳纳米表面制造缺陷;然后用行星球磨仪打短碳纳米管;再用浓硝酸浓硫酸再次处理打短的碳纳米管,达到开口的目的。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管长度在200nm以下,羧基化程度高,在水溶液中开口性良好。当该碳纳米管浸泡在NaCl的稀溶液中时,能在其内部富集Na、Cl等离子。本发明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截短效果良好。本发明方法能制备开口性良好的截短的碳纳米管,具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短开口的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应用于碳纳米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从1991年问世以来,作为一维形式碳纳米材料开启了碳材料的新纪元[Nature1991,354,56–58]。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应用[Nat.Mater.2010,9,485–490.]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结构参数。碳纳米管的长度是影响其宏观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超长的碳纳米管能够在宏观尺度上体现其独特的材料性能,而超短的碳纳米管则提供了高密度的活性位点,使其在生物药物[Nat.Nano-technol.2011,6,714–719]、催化[Nat.Mater.2007,6,507–511]和能源储存[Nature1998,393,346–349.]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
传统的羧基化碳纳米管长度较长,参见图1,传统的羧基化碳纳米管的TEM图像,可以看到原始的羧基化碳纳米管长度都在微米级别。而且具有明显的团聚现象。
而超短的碳纳米管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时,相比传统长度的碳纳米管,将缩短锂离子的传导通道,并通过丰富的边缘位点提供更多的锂离子存储位点[Adv.Mater.2008,20,2878–2887.]。然而现有的制备技术制得的碳纳米管长度都在微米级别,在这些领域中应用不能达到需要的长度要求。另一方面开口的碳纳米管在填充,场发射性能上都是优于闭口的碳纳米管的[Nanotechology,2006,17:2840-4]。其中,短且开口的碳纳米管则更是成为许多科学研究如场发射、纳米复合材料、吸收载体、催化剂载体等的基础[Science,1995,270:1179—1180.]。目前为止,短且开口的碳纳米管的开口性还不理想,其制备手段较少,碳纳米管的长度调控难度大,这些都限制了开口的碳纳米管的应用,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端部开口的短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是一种简单易于操作的双端开口的截短碳纳米管制备工艺方法,能使任意碳纳米管截短长度达到200nm以下,并实现在溶液中进行端部开口,吸附离子。本发明方法制得的短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开口性,为更好的利用和研究短开口的碳纳米管提供了有效手段。
为达到上述发明创造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部开口的短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a.采用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酸溶液,利用超声对没有缺陷或者缺陷很少的碳纳米管进行预处理,在碳纳米管表面制造缺陷,获得有缺陷的碳纳米管,备用;而对于有缺陷的碳纳米管,则直接备用,无需进行预处理;
b.用行星式球磨机,对碳纳米管进行球磨处理,然后将处理的碳纳米管清洗干净,烘干后,密封保存,待用;
c.将球磨后碳纳米管,再次用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酸溶液,进行超声振荡处理,将碳纳米管进行羧基化处理,在分离羧基化处理的产物后,进行干燥,密封保存,待用;
d.将处理后的碳纳米管浸入浓度为0.005-0.5M的NaCl盐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浸泡0.5-20h,并辅助超声振荡处理,从而得到端部开口的短碳纳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48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