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铬型水泥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43366.9 | 申请日: | 2020-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1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熊玉兰;韩礼;张冲;吴小波;周文;陈曦;宋利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眉山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7/00 | 分类号: | C04B7/00;C04B7/52;C04B24/16;C04B103/52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铬型 水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铬型水泥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硫酸亚铁和降铬型水泥,由于暴露于空气中,硫酸亚铁和降铬型水泥均会逐渐被氧化,进而影响降铬效果,并且存在对使用温度要求严格的技术问题。其制备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醇胺10‑20份;无机盐5‑15份;有机酸2‑20份;水45‑83份。本发明中由于加入了降铬型助磨剂,其不仅具有助磨剂本身的助磨效果,而且抗氧化性强,适合长期存放,可以避免存放被氧化而影响到降铬效果;成品为均匀溶液,可以避免沉淀积聚易出现堵泵现象;且耐高温性能优异,能很好地适应水泥工况温度的变化;生产工艺简单,易于操作和进行质量控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具体涉及一种降铬型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建设与民用建筑,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主要由原材料中石灰石、铁尾矿、硅铝质材料、混合材及耐火材料等带入,由于六价铬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性,长期接触会造成“皮肤湿疹”,大量摄入甚至会导致癌症、突变等不良后果。在长期雨水冲淋的环境下,还会造成地下水质、土壤铬污染,产生铬中毒的隐患。
为控制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减少对人体伤害及环境污染,国家于2015年9月11日发布了强制性标准GB 31893—2015《水泥中水溶性铬(Ⅵ)的限量及测定方法》,2016年l0月1日实施。标准中限定水泥水溶性铬(Ⅵ)含量不大于10.00mg/kg。新标准出台后,部分水泥企业受自采石灰石、硅铝质资源及外购冶炼废渣铬含量较高影响,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成本上升,生产组织被动。
为达到水泥降铬的效果,市场上一般采用单独硫酸亚铁或者加入降铬型水泥来进行降铬。
硫酸亚铁如果长期暴露于空气中,硫酸亚铁会逐渐氧化影响降铬效果,且对水泥粉磨工艺中存在的高温特别敏感,80℃时降铬效果明显降低,采用单独加入硫酸亚铁的方法对使用温度要求严格。
采用加入降铬型水泥的方法,其应用效果相对较好,但其无法解决原材料相容性问题,其是经乳化制成的悬浮液,静置一定时间后会自然沉降而产生沉淀,降铬效果会明显降低,且沉淀积聚易出现堵泵影响生产。并且,与硫酸亚铁相似,暴露于空气中会逐渐氧化影响降铬效果,且对水泥粉磨工艺中存在的高温特别敏感,对使用温度也同样要求严格。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硫酸亚铁和降铬型水泥,由于暴露于空气中,硫酸亚铁和降铬型水泥均会逐渐被氧化,进而影响降铬效果,并且存在对使用温度要求严格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铬型水泥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硫酸亚铁和降铬型水泥,由于暴露于空气中,硫酸亚铁和降铬型水泥均会逐渐被氧化,进而影响降铬效果,并且存在对使用温度要求严格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降铬型水泥,其制备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主料:水泥熟料60-85份,水泥混合材10-35份,石膏5份;
其制备还包括助磨剂,所述助磨剂的加入量为主料总重量的0.05%-0.2%;
所述助磨剂为单式降铬型水泥助磨剂或者复合降铬型水泥助磨剂;
所述单式降铬型水泥助磨剂的制备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醇胺10-20份;无机盐5-15份;有机酸2-20份;水45-83份;
所述复合降铬型水泥助磨剂的制备包括下述重量份的组分:醇胺10-20份;降铬助剂5-30份;有机酸0.5-8份;水42-84.5份。
进一步的,各主料的重量份分别为:水泥熟料64.5-75.5份,水泥混合材20-30份,石膏4.5-5.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眉山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眉山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3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