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学性质间接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42512.6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1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郑征;马剑斌;毛海良;徐锦龙;王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1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学 性质 间接 检测 浆纱 上浆 回潮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浆纱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热学性质间接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的方法,步骤为:(1)用上浆率检测装置和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测定标准浆纱样品的上浆率wB和回潮率wM;(2)用量热计和导热系数仪分别测定标准浆纱样品的比热容值cP,mix和导热系数值λmix;(3)通过步骤(1)和(2)的测量数据分别拟合得到浆纱比热容值cP,mix及导热系数值λmix与wB和wM的函数关系式:(4)用量热计和导热系数仪分别测定待测浆纱样品的比热容值和导热系数值,并通过步骤(3)中得到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待测浆纱样品的上浆率和回潮率。本发明用量热计和导热系数测试仪来联合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具有检测结果精准、成本低、快速方便、可重复性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浆纱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热学性质间接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纱织造过程中,经纱于织机上要承受一定的张力、弯曲以及经停片、综丝和钢筘等的反复摩擦作用。这些力反复作用在经纱上,会使经纱表面毛羽增加、起球,造成开口不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经纱断头、使织机不能正常运行。因此,经纱在织造前,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浆料进行上浆处理,可以使经纱毛羽贴服、表面光滑,改善经纱的耐磨性、集束性等性能,提高其可织性。当使用浆料进行上浆处理时,是以水和浆料配制成浆液施覆于经纱表面,而后经烘燥工序形成一层浆膜覆于经纱表面,最终形成浆料与经纱一体的浆纱结构。另外,由于经纱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因而浆纱实际上是由浆料、水分、干燥无浆经纱组成的三组分混合体(以下称为“浆纱混合体”或“混合体”),其中浆纱上浆率是指附着在经纱表面的浆料与干燥无浆经纱质量的百分比,浆纱回潮率是指附着在经纱表面的水分与干燥无浆经纱质量的百分比。
在经纱上浆过程中的上浆率是影响上浆效果的重要质控参数,因为上浆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浆料对待织纱线的保护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浆纱的可织性,是考察浆纱品质的关键指标。回潮率检测是纺织行业最常见的检测项目,因为回潮率的变化会引起纺织材料重量和一系列性能的变化,回潮率控制不当会严重影响纺织材料的质量和后续加工。
现有技术中,浆纱上浆率的检测尚无相应的检测试验方法标准,目前实用的浆纱上浆率检测方法主要有退浆法、物质平衡法和测湿结合浆液浓度法。退浆法和物质平衡法精度相对较低,测试结果误差较大;测湿结合浆液浓度法是采用相关传感器测定浆纱压出回潮率(浆纱刚出浆槽的回潮率)和浆液浓度(浆液中浆料与浆液质量的百分比),利用二者与上浆率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上浆率,该方法检测结果较准确,但传感技术复杂、设备昂贵,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纺织材料回潮率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直接法时间长、效率低;而现有的回潮率检测间接法均是基于纺织材料的电学性质,即电阻或电导、电容或介电常数等,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三位探测式棉包回潮率的测试方法”,其公告号CN102200524B,其原理是根据不同回潮率的棉纤维具有不同的电阻值或电容值或湿度值及棉包回潮率的变化呈现大惯量系统的特性。但现有技术中还未有涉及基于纺织材料的热学性质,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等作为纤维材料的重要热学性质,也是常需要评定的物理性能指标,但未像电学性质普遍应用于间接检测回潮率,似乎是对采集到的热学性质数据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检测浆纱上浆率用退浆法、物质平衡法时,检测结果准确度较低,用测湿结合浆液浓度法时,设备价格较高、检测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广泛应用;检测浆纱回潮率用直接法时,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热学性质间接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的方法,用量热计和导热系数测试仪来联合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具有检测结果精准、成本低、快速方便、可重复性好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热学性质间接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25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