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41521.3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赖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晋华 |
主分类号: | E05B37/00 | 分类号: | E05B37/00;E05B15/00;E05B49/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方闻俊;武支才 |
地址: | 83002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性 电子机械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包括:壳体;锁舌;限位件,可活动地设于壳体内并能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能阻挡住锁舌而使锁舌处于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时,限位件解除对锁舌的阻挡而使锁舌处于解锁状态;机械码盘锁结构,包括具有转动码盘以及码盘锁执行机构,码盘锁执行机构的作用端能作用于限位件而使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电子锁,包括控制面板以及电子锁执行机构,电子锁执行机构与限位件联动,而能使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该安全锁是将电子锁与机械码盘锁相结合,使用电子锁进行开锁,更加方便快捷,作为应急之用,可使用机械码盘锁进行开锁,安全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保险柜上有的采用机械锁,有的采用电子锁,但电子锁依然保留了机械钥匙开锁部分作为应急开锁方式,众所周知,机械开锁部分容易被技术开锁工具(即大家熟知的“万能钥匙”)打开,或者被人塞入异物导致机械开锁部分无法使用。
现有保险柜也常使用转盘式密码锁。转盘式密码锁具有保密性能高、结构结实可靠的优点。现有转盘式密码锁一般包括拨盘、刻度盘和转盘等,拨盘上设有环形刻度线,刻度盘上标有密码对齐线,刻度盘固定安装在门板上,三个转盘的中心孔与刻盘的伸入部分的外圆柱面间隙配合,拨盘伸入部分的外圆柱面与刻盘的伸入部分的内圆柱面间隙配合,拨盘与轮盘刚性联接,转动拨盘,通过轮盘上的拨点可带动转盘旋转,三个转盘之间也通过转盘上的拨点带动依次转动,这样按刻盘的刻度指示,正反方向转动拨盘,可以实现对密码开锁。如一专利号为ZL97234370.9(公告号为CN237730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拨盘式密码锁》披露了这样一种传统的机械密码锁。
综上,现有的电子锁只是提供了更方便的电子开锁方式,但防盗安全性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因为其保留的机械钥匙应急开锁部分容易被盗贼技术开锁,机械钥匙应急开锁部分成为电子锁难以解决的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仅采用单一的转盘式密码锁又存在开锁过程繁琐问题,用户较为期望的是,提供一种转盘式密码锁与电子锁相结合的安全锁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其采用机械码盘式密码锁与电子锁相结合的锁体结构,使开锁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且提高了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安全性电子机械码盘安全锁,包括:
壳体;
锁舌,可活动地约束在所述壳体上,能外露出所述壳体的外壁面而处于锁止状态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而处于解锁状态;
限位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能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能阻挡住所述锁舌而使锁舌处于锁止状态,在第二位置时,限位件解除对所述锁舌的阻挡而使锁舌处于解锁状态;
机械码盘锁结构,包括具有转动轴的转动码盘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码盘锁执行机构,所述转动码盘的转动轴穿过所述的壳体而与所述码盘锁执行机构连接,所述码盘锁执行机构的作用端能作用于所述限位件而使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还包括:
电子锁,包括控制面板以及与该控制面板信号连通的电子锁执行机构,所述电子锁执行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子锁执行机构与所述限位件联动,而能使所述的限位件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作为改进,还包括套设在转动码盘之外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具有后部敞口以供所述转动码盘收藏于其中的收容空间,所述转动码盘的周缘外露出所述支撑架,并能相对所述支撑架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前部。采用上述结构,可将控制面板与转动码盘组合一起,简化锁体的结构,使其更加小巧,其中,控制面板上可设置密码输入键盘部、指纹识别部或面部识别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晋华,未经赖晋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1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