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层低渗稠油流度调控驱替开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9903.2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3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路智勇;张戈;焦红岩;全宏;孙宇鹏;刘中伟;张伟;邢振华;赵明亮;石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层 低渗稠油流度 调控 开发 方法 | ||
1.深层低渗稠油流度调控驱替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深层低渗稠油流度调控驱替开发方法包括:
步骤1、采用大排量高速流注入方式,突破注入段堆积带、重组分滞留区;
步骤2、地面水泵在线持续注入降粘剂溶液;
步骤3、反复步骤1、2,不断缩减高粘带滞留区建立有效驱替压差;
步骤4、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注入溶液粘度,调控流度提高驱替波及体积;
步骤5、不断调整注入浓度,达到最佳驱替效果;
在步骤1中,注入端采用大排量高速流方式注入,将降粘降压驱替药剂体系高流速推入到地层深部,快速突破堆积带,疏通地层,使药剂体系与原油在油藏深部进行充分接触降粘,保障驱替效果;采出端采用大排量高速流方式注入,在采出端近井地带形成高流速流动,快速突破近井重质组分堵塞区,使药剂与吸附的重质组分充分接触反应剥离,焖井结束后通过快速排液将重质组分排出,疏通储层,进而扩大泄油区半径;
在步骤1中,采出端首先注入油层清洗剂,清洗孔喉内稠油,要求注入排量大于30m3/h;然后注入生物酶解堵剂,清洗岩石表面吸附重质组分,要求注入排量大于40m3/h;其次注入冷采吞吐降粘剂,降低油藏深部原油粘度,注入排量大于30m3/h;最后闷井24小时后开井生产;
注入端首先注入粘土稳定剂,保护储层,要求注入排量大于30m3/h;然后注入稠油分散减阻剂,突破堆积带油墙,要求注入排量大于40m3/h;其次注入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降低后续注水压力,要求注入排量大于30m3/h;最后转地面在线连续注入;其中各阶段注入排量要求根据公式(1)计算:
公式(1)
上述公式中:
qv:表示注入排量,m3/h;
l:表示注入波及的最远范围,m;
R:表示油层的厚度,m;
η:表示注入溶液的粘滞系数;
p1:表示泵车注入压力,MPa;
p2:表示目前地层压力,MPa;
在步骤4中,持续注入降粘剂,降低地层原油粘度,同时油井见效后,加入蛋白胶连剂,使注入相粘度逐步提升,最终使得油相和注入相流度比达到5:1,波及体积由20%提高到65%以上;
在步骤4中,持续注入降粘剂,降低地层原油粘度,将地层未脱气原油粘度逐步降至100mPa·s;建立驱替压差后,注入溶液中加入浓度为0.1-0.5%的蛋白胶连剂,使注入相粘度逐步提升;
随着溶液粘度增加,沿程磨阻增大,考虑注水量及地面泵压,根据公式(2)(3)(4)(5)计算注入相溶液粘度增加至20mPa·s左右,最终油相和注入相流度比达到5:1,波及体积由20%提高到65%以上;
公式(2)(3)(4)(5)为:
Q=Jw×H×(P井口-P启动-△P摩阻) 式(2)
f=0.046Re-0.2 式(4)
上述公式中:
Q:表示水井注入量,m3/d;
Jw:表示地层吸水指数,m3/(d·MPa·m);
H:表示地层有效吸水厚度,m;
P井口、P启动、△P摩阻:分别表示井口注入压力,地层启动压力,沿程摩阻,MPa;
ρ:表示注入溶液密度,g/cm3;
v:表示注入溶液速度,m/s;
L:表示注入管柱长度,m;
D:表示注入管柱内径,m;
μ:表示注入溶液粘度,mPa·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低渗稠油流度调控驱替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注入端由双泵车注入转为地面水泵在线持续注入,将低浓度降粘剂持续往油藏深部推进,持续降低深部原油粘度;但由于注入压力、注入速度较慢,在油藏深部逐渐形成堆积带;采出端正常生产,经过一段时间后,降粘后的轻质组分被采出,油井附近再次形成重质组分堵塞区,但此次的堵塞区位置距离油井更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990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