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视化消化道采样释药胶囊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39018.4 | 申请日: | 2020-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5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 发明(设计)人: | 丁书江;李红;江新兵;刘娜;乔璐;王进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273;A61B10/00;A61M31/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化 消化道 采样 胶囊 | ||
一种可视化消化道采样释药胶囊,包括胶囊外壳内的胶囊主体,胶囊主体内设置有主体腔、采样腔和储药腔,其中采样腔位于胶囊主体的下部,释药腔居于胶囊主体的上部,主体腔居中;主体腔是一种活塞腔体结构,主体腔内设有热响应嵌片,热响应嵌片下端通过压缩弹簧和采样腔上方连接,热响应嵌片上方连接有光热执行器,光热执行器上方连接有电池,电池上方连接有胶囊成像部件;采样腔为半球状结构腔室,底部设有采样口,内设有自锁小球,自锁小球位于采样口处形成自锁状态;储药腔采用半球状腔室结构,顶部设有释药封膜,内部设有释药针尖,释药针尖在释药封膜下方并刺入其中固定;本发明实现消化道可视化成像探测、消化液采集和药物释放功能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化道胶囊内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视化消化道采样释药胶囊。
背景技术
胶囊内镜已在医学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如公开号为CN108784633A的中国专利“基于形状记忆弹簧的采样胶囊内窥镜”,该装置的电控设备腔与采集装置腔之间由胶囊支撑板隔开,采集装置腔与密封采样腔之间由密封塞隔开,胶囊壳体上设有采样孔,胶囊支撑板上设有与采样孔连通的导管,胶囊控制器和胶囊传感器设置在电控设备腔中,弹簧定位板固定在采集装置腔内壁上,形状记忆合金弹簧一段固定连接弹簧定位板,另一端固定连接针管安装板。该装置为采样装置,不具备释药功能。而公开号为CN110037746A的中国专利“外磁场控制的胶囊式消化道取液装置及其胶囊本体”,该发明提供一种外磁场控制的胶囊式消化道取液装置,以及其中的胶囊本体。在组装状态下,由于该胶囊内壳体上的旋转限位销和该胶囊外壳体上的旋转限位槽共同组成的限位结构的约束,及固定于胶囊内壳体的第一磁柱与固定于胶囊外壳体的第二磁柱的磁极之间存在夹角,造成旋转扭力,使得该胶囊本体自身始终处于内部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加外磁场激励下,实现磁柱之间的旋转,带动内外壳体的相对转动,从而造成进液口的错位,进而打开进液口,实现对消化液的采集。该装置同样是一种采样装置,不具备释药功能特性。鉴于以上现存的消化道胶囊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集可视化成像探测、消化液的采集和特异性药物释放功能一体化的消化道胶囊。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化消化道采样释药胶囊,实现消化道可视化成像探测、消化液采集和药物释放功能一体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视化消化道采样释药胶囊,包括胶囊外壳内的胶囊主体,胶囊主体内设置有主体腔9、采样腔10和储药腔7,其中采样腔10位于胶囊主体的下部,释药腔7居于胶囊主体的上部,主体腔9居中;主体腔9是一种活塞腔体结构,主体腔9内设有胶囊成像部件8、电池3、光热执行器4、热响应嵌片5和压缩弹簧6,热响应嵌片5下端通过压缩弹簧6和采样腔10上方连接,热响应嵌片5上方连接有光热执行器4,光热执行器4上方连接有电池3,电池3上方连接有胶囊成像部件8;
所述的采样腔10为半球状结构腔室,半球状结构底部设有采样口12,半球状结构内设有自锁小球11,自锁小球11位于采样口12处形成自锁状态;
所述的储药腔7采用半球状腔室结构,半球状腔室结构顶部设有释药封膜1,半球状腔室结构内部设有释药针尖2,释药针尖2在释药封膜1下方并刺入其中固定。
所述的热响应嵌片5是由热敏感材料制成,在热激励下,热响应嵌片5会发生热激性熔融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胶囊成像部件8实现对消化道内可视化探测;通过采样腔10与储药腔7之间的活塞腔室结构的推拉动作同时实现对消化液13的采集和特异性药物的释放;本发明实现消化道可视化成像探测、消化液采集和药物释放功能一体化,能够在病变的消化道区域实现可视诊断、样本采集化验和特异性药物释放治疗的三重功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未采样和未释药状况下,本发明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样和释药动作下,本发明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90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