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田进水口量控一体化闸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2828.7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8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勇;胡雅琪;刘恬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13/02 | 分类号: | E02B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玉 |
地址: | 10003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田 进水 口量控 一体化 闸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田进水口量控一体化闸门,包括:闸门本体,闸门本体包括可升降闸门、框体、箱体及立杆,闸门本体设置在斗口渠道和农口渠道中;水位传感器和采集单元,设置在箱体中,用于获取斗口闸门参数和农口闸门参数;控制器,设置在立杆中,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斗口闸门参数和农口闸门参数分别计算斗口闸门流量和农口闸门流量;根据农口闸门流量和位置计算前n个农口闸门流量的总和,n大于1小于农口闸门的总个数;根据斗口闸门流量和前n个农口闸门流量的总和确定开启的农口闸门个数。通过实施本发明,可以在满足高效灌溉的前提下,选择最小的开闸数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田灌溉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田进水口量控一体化闸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因此加强农业节水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田间灌溉管理还比较粗放,特别是水稻灌区,灌溉用水浪费现象还很严重。许多田间灌溉进水口门缺少专人管理,经常出现灌溉进水口门开启后,不能及时关闭的情况,从而造成灌溉水的大量浪费。
目前,为了实现对水田灌溉的自动化管理,一些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逐渐被应用到水田灌溉过程中。目前的灌溉控制系统可以在灌溉过程中当田间水位到达设定值时,操作人员忘记关闭进水闸门,或者当灌溉完成后突降暴雨使得田间水位超过设定值时,此时可以控制排水闸板开启,水田内多余水量排向下游渠道,当排水达到设定值时,控制闸门关闭。然而目前的灌溉控制系统仅能对水田中的闸门单独控制,在灌溉渠道中,包括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各个渠道都有相应的闸门,且各级渠道之间相互关联,仅对各个闸门单独控制无法实现对水田的高效灌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田进水口量控一体化闸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田渠道闸门单独控制无法实现对水田的高效灌溉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进水口量控一体化闸门,包括:闸门本体,所述闸门本体包括可升降闸门、位于可升降闸门外围的框体以及与框体连接的箱体、与箱体连接的立杆,所述闸门本体设置在斗口渠道和农口渠道中;水位传感器和采集单元,设置在所述箱体中,用于获取斗口闸门参数和农口闸门参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立杆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斗口闸门参数和农口闸门参数分别计算斗口闸门流量和农口闸门流量;根据农口闸门流量和位置计算前n个农口闸门流量的总和,n大于1小于农口闸门的总个数;根据斗口闸门流量和前n个农口闸门流量的总和确定开启的农口闸门个数。
进一步地,该进水口量控一体化闸门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所述立杆的顶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连接所述水位传感器、采集单元及控制器,用于为所述水位传感器、采集单元及控制器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能够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开启的农口闸门个数确定未开启农口闸门;根据未开启农口闸门计算未开启农口闸门流量;根据斗口闸门流量和未开启农口闸门流量确定斗口闸门开度;根据斗口闸门流量、未开启农口闸门流量及当前农口闸门开度确定是否开启未开启农口闸门。
进一步地,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能够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各个农口闸门流量和灌水时间计算各个农口闸门累计灌水量;判断农口闸门累计灌水量是否达到农口闸门预设灌水定额;当农口闸门累计灌水量达到农口闸门预设灌水定额时,关闭农口闸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28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