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液流量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28311.0 | 申请日: | 2020-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9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胡福胜;熊飞;魏丹;李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33 | 分类号: | H01M10/633;H01M10/6567;H01M10/625;H01M10/6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飞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57 | 代理人: | 贺占平 |
| 地址: | 511434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冷却液 流量 控制 方法 系统 汽车 | ||
1.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液流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获取电池包温差与冷却液温差之间的关系;
步骤S12、根据目标电池包温差以及电池包温差与所述冷却液温差的关系,推导得出目标冷却液温差;
步骤S13、根据目标冷却液温差,计算得到需求冷却液流量;
步骤S14、根据所述需求冷却液流量,控制电池冷却泵运行;
步骤S13具体包括:
根据电池包换热热阻与冷却液流量关系,建立第一方程式其中所述Rbatt_co为电池包换热热阻,所述ΔTbatt_co为电池包温度与冷却液温度差,所述Qco为冷却液流量,所述ρco为冷却液密度,所述ΔTin_out为冷却液温差,所述cP为冷却液比热;
仿真或者实验得到电池包换热热阻与冷却液质量流率关系,拟合得到所述电池包换热热阻与冷却液质量流率的第二方程式所述m为冷却液质量流率,所述a、b、c为系数;
结合所述第一方程式、所述第二方程式、所述目标冷却液温差以及测试获取得到的电池包温度、冷却液温度,计算得到需求冷却液流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1具体包括:
使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或者热管理测试得到所述电池包温差与所述冷却液温差的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结合所述第一方程式、所述第二方程式、所述目标冷却液温差以及测试获取得到的电池包温度、冷却液温度,计算得到需求冷却液流量包括:
令A=ccPΔTco_max、B=αcPΔTco_max-Tbatt+Tcoolant和C=bcpΔTco_max,所述ΔTco_max为目标冷却液温差,所述Tbatt为电池包温度,所述Tcoolant为冷却液温度;
计算需求冷却液质量流率的公式为
根据所述需求冷却液质量流率和冷却液密度,计算需求冷却液流量的公式为所述Qreq为需求冷却液流量。
4.一种液冷动力电池冷却液流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池包温差与冷却液温差之间的关系;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电池包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差与电池包温差的关系,推导得出目标冷却液温差;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冷却液温差,计算得到需求冷却液流量;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需求冷却液流量,控制电池冷却泵运行;
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电池包换热热阻与冷却液流量关系,建立第一方程式其中所述Rbatt_co为电池包换热热阻,所述ΔTbatt_co为电池包温度与冷却液温度差,所述Qco为冷却液流量,所述ρco为冷却液密度,所述ΔTin_out为冷却液温差,所述cP为冷却液比热;
仿真或者实验得到电池包换热热阻与冷却液质量流率关系,拟合得到所述电池包换热热阻与冷却液质量流率的第二方程式所述m为冷却液质量流率,所述a、b、c为系数;
结合所述第一方程式、所述第二方程式、所述目标冷却液温差以及测试获取得到的电池包温度、冷却液温度,计算得到需求冷却液流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使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或者热管理测试得到所述电池包温差与所述冷却液温差的关系。
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上述液冷动力电池冷却液流量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831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