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薄荷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8015.0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2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胡静;张薇薇;包晓丽;何磊;顾佳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3/16 | 分类号: | B01J13/16;C08G18/64;C08G18/32;C08G18/6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薄荷油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氨酯薄荷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原料包括多元异氰酸酯类,椒样薄荷油,阿拉伯胶,多糖等。制备方法为:将多元异氰酸酯类与椒样薄荷油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阿拉伯胶与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制得水相;向油相中缓慢加入水相,以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辅助乳化得到包含椒样薄荷油的水包油稳定乳液;在加热搅拌条件下向乳液中加入多糖溶液,反应后得到悬浮液;将悬浮液依次通过离心、倾析、过滤、水洗、干燥收集聚氨酯椒样薄荷油微胶囊。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聚氨酯椒样薄荷油微胶囊壳层致密且原料环保,未使用任何有机溶剂,易于加工,同时有望解决一般聚氨酯微胶囊生物相容性差的问题,扩大了椒样薄荷油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酯椒样薄荷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精细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薄荷是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味辛,性凉,具有疏风散热、清头目、利咽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草药配方。椒样薄荷油是从薄荷(Mentha x piperita L.)中提取的黄绿色或黄色油状液体,有特殊的薄荷香气。椒样薄荷油除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外,还在化妆品、香水、牙膏与口腔卫生用品、烟卷及香皂等的生产中应用广泛。然而,椒样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在光、氧、高温和潮湿等环境下具有高挥发性和不稳定性,易造成质量损失和产品变质。微胶囊技术是保护椒样薄荷油免于快速蒸发和变质的有效方法,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从封闭的微胶囊中释放该挥发性物质。公开号为CN109628219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用于加热不燃烧烟草中的薄荷香型含香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以明胶和多糖为壁材包封薄荷香型香精,并加入加热不燃烧卷烟滤棒中,从而达到香料可控释放的目的。
聚氨酯(PU)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以PU作为微胶囊壁材显示出良好的耐磨性、高机械强度等优越性能。公开号为CN101161921A的专利报道了聚氨酯防蚊芳香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以PU材料作囊材制备的微胶囊具有一定的回弹性且易于加工。公开号为CN104420230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利用聚氨酯型芳香微胶囊整理剂整理织物的方法,PU囊材既有塑料的高强度,又具有橡胶的高弹性,并且耐油、耐磨,有效避免了油斑的缺陷。
PU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主要是界面聚合法,因其囊壁成膜性好、对芯材包覆率高、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过程易于控制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CN100396842C、CN103962076B、CN106566477A)。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以合适的异氰酸酯类为起始原料与多元醇/多元胺作用制得聚氨酯壳层。公开号为CN105722495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聚脲/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包括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溶解于香料中形成溶液,然后向该溶液添加乳化剂或稳定剂,最后以多元醇或多元胺类化合物扩链形成壁材。
一般在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中会用到有机溶剂,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微胶囊的应用范围。公开号CN101392460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聚氨酯护肤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在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的前提下,将油溶性护肤物质与异氰酸酯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乳化剂水溶液得到分散体系,最后于聚二元醇扩链剂作用下制得聚氨酯微胶囊。公开号为CN10675325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环保型聚脲/聚氨酯囊壁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经多异氰酸酯与多元胺/多元醇界面聚合制得不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微胶囊,健康环保。
以往聚氨酯微胶囊的应用主要受单体毒性及制备过程易产生污染等限制,其安全性、环保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微胶囊原材料及制备过程的安全环保性,特别是研究可广泛应用的聚氨酯微胶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椒样薄荷油在使用时由于挥发和不稳定而造成的损失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氨酯薄荷油微胶囊,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以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的组分:
优选地,所述的多异氰酸酯类为甲苯二异氰酸酯的预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8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