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及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527260.X 申请日: 2020-06-11
公开(公告)号: CN111504443A 公开(公告)日: 2020-08-07
发明(设计)人: 齐江涛;丛旭;张志辉;胡小鹿;杨新宇;信仁龙;田辛亮;孙会彬;李茂;刘凯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大学
主分类号: G01H11/08 分类号: G01H11/08;H01L41/113;H01L41/23;H01L41/29;H01L41/35
代理公司: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代理人: 邵铭康;朱世林
地址: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制造 技术 振动 测试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由底座(A)、振动测试组件(B)、传感器外壳(C)和数据管理模块(D)组成,其中底座(A)由底盘(1)、中盘(2)和中心杆(3)组成,底盘(1)、中盘(2)和中心杆(3)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并固接;振动测试组件(B)中圆柱体(13)的中心孔(6)与底座(A)的中心杆(3)固接,传感器外壳(C)下端固接于底座(A)中中盘(2)的上面;信息管理模块(D)中振动信号采集卡(35)的数据输入端与振动测试组件(B)中感应组件Ⅰ(4)、感应组件Ⅲ(8)、感应组件Ⅱ(10)、感应组件Ⅳ(11)、感应组件Ⅴ(15)和感应组件Ⅵ(17)的数据传输接口(21)通信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动测试组件(B)由感应组件Ⅰ(4)、悬臂梁Ⅰ(5)、悬臂梁Ⅲ(7)、感应组件Ⅲ(8)、悬臂梁Ⅱ(9)、感应组件Ⅱ(10)、感应组件Ⅳ(11)、悬臂梁Ⅳ(12)、圆柱体(13)、悬臂梁Ⅴ(14)、感应组件Ⅴ(15)、悬臂梁Ⅵ(16)和感应组件Ⅵ(17)组成,其中圆柱体(13)上设有中心孔(6);悬臂梁Ⅰ(5)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左侧上端,感应组件Ⅰ(4)固接于悬臂梁Ⅰ(5)近外端上面;悬臂梁Ⅱ(9)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右侧上端,感应组件Ⅱ(10)固接于悬臂梁Ⅱ(9)近外端下面;悬臂梁Ⅲ(7)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前侧下端,感应组件Ⅲ(8)固接于悬臂梁Ⅲ(7)外端上面;悬臂梁Ⅳ(12)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右侧下端,感应组件Ⅳ(11)固接于悬臂梁Ⅳ(12)外端上面;悬臂梁Ⅴ(14)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后侧下端,感应组件Ⅴ(15)固接于悬臂梁Ⅴ(14)外端上面;悬臂梁Ⅵ(16)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左侧下端,感应组件Ⅵ(17)固接于悬臂梁Ⅵ(16)外端上面。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应组件Ⅰ(4)、感应组件Ⅲ(8)、感应组件Ⅱ(10)、感应组件Ⅳ(11)、感应组件Ⅴ(15)和感应组件Ⅵ(17)结构相同,均由液箱(18)、导振液体(20)、数据传输接口(21)、铜导线(22)和压电片(23)组成,液箱(18)顶面设有输液口(19);导振液体(20)置于液箱(18)内,压电片(23)镶嵌于液箱(18)底面中心,数据传输接口(21)经铜导线(22)与压电片(23)连接。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电片(23)由指叉电极Ⅰ(24)、导电银浆Ⅰ(25)、基底(26)、压电层(27)、封装盖(28)、电极层(29)、导电银浆Ⅱ(30)和指叉电极Ⅱ(31)组成,封装盖(28)左侧设有孔Ⅰ(32),封装盖(28)右侧设有孔Ⅱ(33);基底(26)、压电层(27)和电极层(29)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并固接,封装盖(28)固接于基底(26)上面;导电银浆Ⅱ(30)固接于电极层(29)左侧,指叉电极Ⅱ(31)右端经封装盖(28)的孔Ⅰ(32)与导电银浆Ⅱ(30)固接;导电银浆Ⅰ(25)固接于电极层(29)右侧,指叉电极Ⅰ(24)左端经封装盖(28)的孔Ⅱ(33)与导电银浆Ⅰ(25)固接。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管理模块(D)由电源管理单元(34)、振动信号采集卡(35)、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无线传输单元(37)和信号显示单元(38)组成,所述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与振动信号采集卡(35)通信连接;无线传输单元(37)通信连接于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和信号显示单元(38),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信号显示单元(38)与数据处理单元(35)通信连接;电源管理单元(38)采用3.7V锂电池供电,利用Micro USB接口与振动信号采集卡(35)、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和无线传输单元(37)连接。

6.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层(27)的制备方法、电极层(29)的制备方法和封装盖(28)的制备方法:

6.1压电层(27)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6.1.1所述的压电层(27)材料为一种利用3D打印技术复合成的新型压电陶瓷材料,其中锆钛酸铅、石墨、氧化锌和氢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00:20:10:10,利用SLS 3D打印技术打印而成;

6.1.2在常温下,锆钛酸铅固体粉料与六偏磷酸钠按照100:1.5的质量比混合,以无水乙醇为助磨剂球磨12小时以后,静置形成悬浊液A;

6.1.3在常温下,石墨固体粉粒与六偏磷酸钠按照100:0.5的质量比混合,以无水乙醇为助磨剂球磨8小时以后,静置形成悬浊液B;

6.1.4将悬浊液A与悬浊液B混合后,加入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辅以超声分散,使溶液混合均匀,获得一定质量分数的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放入85℃恒温箱中干燥12小时,获得混合固体粉末颗粒,过二百筛;

6.1.5在常温下,研磨氧化锌和氢氧化铜固体颗粒,以二水合柠檬酸三钠为分散剂,以无水乙醇为助磨剂球磨8小时后,将混合溶液放入60℃恒温箱中干燥12小时,获得混合固体粉末颗粒,过二百筛,其中锆钛酸铅:氧化锌:氢氧化铜:二水合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00:10:15:5;

6.1.6将步骤3,步骤4获得的粉粒混合,加入浓度为10%的聚乙烯醇溶胶,以离子水为溶剂,搅拌同时辅以超声分散,得到悬浊液C;

6.1.7在悬浊液C中加入2g硅溶胶,震荡均匀至硅溶胶完全溶于悬浊液中后烘干,去除溶剂,得到粉末装压电混合材料,得到一种新型的压电陶瓷材料;

6.1.8利用SLS 3D打印技术,打印特定结构的感应组件压电层;将加工好的压电层做表面平滑处理,然后再将压电层依次置于清洗液和乙醇溶液中各超声清洗处理10min,去除压电层低温干燥,并冷却至室温;

6.1.9采用油浴极化的方法对压电层实现极化,极化介质选用二甲基导热硅油,极化温度50-80℃,极化电压40-60KV/mm,时长为1-2小时,极化完成后,在极化电压不变的条件使薄膜自然冷却至室温,使用乙醇溶液再次清洗压电层表面;

6.2电极层(29)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6.2.1所述电极层(29)由导电银浆(30)和指叉电极(31)以及引出的铜导线(22)组成;

6.2.2在离子水溶液中对压电层(27)材料进行擦洗,放置酒精蒸气内进行干燥;

6.2.3以二氧化硅为靶材,运用磁控溅射的技术,在压电层(27)材料上沉淀一层二氧化硅薄膜;

6.2.4选用氧化铟锡作为指叉电极Ⅰ(24)和指叉电极Ⅱ(31)的主要材质,使用磁控溅射技术在二氧化硅上溅射氧化铟锡;

6.2.5用Ag作导电银浆Ⅰ(25)和导电银浆Ⅱ(30)的主要材质,在指叉电极Ⅰ(24)和指叉电极Ⅱ(31)两端分别用导电银浆Ⅰ(25)和导电银浆Ⅱ(30)引出铜导线(16);

6.2.6用无水乙醇清洗残余的导电银浆Ⅰ(25)和导电银浆Ⅱ(30);

6.3封装盖(28)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6.3.1所述封装盖(28)制作流程为环氧值为0.38-0.42的E51型环氧树脂作为基材,石墨烯和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为填料,表面覆以厚度为0.5mm的聚乙烯薄膜,以酚醛胺为固化剂,以丙酮溶液为稀释剂制备,其中E51型环氧树脂,石墨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和酚醛胺的质量比为5:1:1:0.1;

6.3.2将质量比为5:0.1的E51型环氧树脂和酚醛胺混合,放入加热炉70℃加热30分钟,取出;

6.3.3将丙酮迅速加入E51型环氧树脂和酚醛胺的混合物中,并快速搅拌,同时慢慢加入石墨烯和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填料,待拌合物搅拌均匀后,将其置于真空干燥器内进行真空处理,获得封装层混合物;

6.3.4将封装混合物剪碎并与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混合,再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在180摄氏度的温度下挤出成具有隔离双逾渗微观结的丝材;

6.3.5利用熔融沉积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打印封装层结构,清洗并冷却至室温后,用按压的方式将聚乙烯薄膜赋予其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726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