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20432.0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郑立辉;徐兵;王敏;王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轻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C10B2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王韬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 煤气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塔、通气装置以及供料装置;所述回收塔内具有换热腔,所述换热腔的内侧壁上贯设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送料口;所述通气装置包括安装至所述进气口的进气管道,用以向所述换热腔内输送高温荒煤气;所述供料装置包括安装至所述送料口的送料管道,用以向所述换热腔内输送吸热固态介质,所述吸热固态介质与所述高温荒煤气混合后吸热,以使所述高温荒煤气降温为低温荒煤气,并经所述出气口排出。所述吸热固态介质与所述高温荒煤气在所述换热腔内混合,所述吸热固态介质吸热,以使所述高温荒煤气降温为低温荒煤气,大幅增加了显热回收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荒煤气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配合煤在炭化室高温炼焦时,生成的主要产物是焦炭,同时生成荒煤气,炽热焦炭的显热采用干熄焦技术进行回收,烟道气热量用于入炉煤调湿,炉体表面散热需要采用隔热措施以减少散热量,为回收荒煤气带出的显热,一般采用上升管换热技术进行回收,在回收显热过程中,由于温度低于焦油露点时,焦油在间壁换热器表面冷凝,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冷凝焦油会产生露点腐蚀;二是冷凝的焦油在高温作用下,焦油会转化成炭,甚至析出石墨,导致换热器不能长期稳定运行,因而现有的上升管回收显热技术回收显热时,必须保持换热器表面温度高于焦油露点温度,回收显热后的煤气温度仍然很高,上升管回收显热技术回收的显热只占荒煤气所带显热的一部分,因此上升管荒煤气显热回收技术仍然有很大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旨在解决荒煤气显热回收不充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包括:
回收塔,所述回收塔内具有换热腔,所述换热腔的内侧壁上贯设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送料口;
通气装置,包括安装至所述进气口的进气管道,用以向所述换热腔内输送高温荒煤气;以及,
供料装置,包括安装至所述送料口的送料管道,用以向所述换热腔内输送吸热固态介质,所述吸热固态介质与所述高温荒煤气混合后吸热,以使所述高温荒煤气降温为低温荒煤气,并经所述出气口排出。
可选的,所述换热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截面较大的第一腔段以及截面较小的第二腔段;
其中,所述第一腔段与所述第二腔段之间形成有引导斜面。
可选的,所述送料管道包括压力管道以及物料管道,所述压力管道连通至所述换热腔内,所述物料管道连通至所述压力管道内,所述物料管道内运输所述吸热固态介质,所述压力管道内通有压力气体,所述压力气体用以驱动所述吸热固态介质进入所述换热腔内与所述高温荒煤气混合。
可选的,所述压力气体为净化煤气。
可选的,所述换热腔具有由下至上呈相对设置的进气端以及出气端,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进气端的内侧壁上,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出气端的内侧壁上;
所述送料口设置在所述进气端以及所述出气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安装至所述换热腔内且处于所述送料口与所述进气端之间;所述分流装置包括水平向延展的分流板,所述分流板沿上下向的轴线转动安装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分流板的上端面贯设有多个均匀布设的分流孔;和/或,
所述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气体分配装置,所述气体分配装置安装至所述换热腔内且处于所述送料口与所述进气端之间;
所述气体分配装置包括沿水平向延展的气体导板,所述气体导板内形成一集气腔,所述气体导板的上端面贯设有多个气孔,且所述气孔连通所述集气腔,所述集气腔的下壁面贯设有集气开口,用以导入自所述进气口送入的高温荒煤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轻工大学,未经武汉轻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04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矿物提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岩体三维裂隙网络渗流分布测试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