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6490.6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2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毛丽娜;周桂良;曹惠敏;李文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G1/07 | 分类号: | G08G1/07;G08G1/08;G08G1/01;G08G1/09;G08G1/09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郭楠 |
地址: | 2230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协同 环境 实时 可变 车道 动态分配 方法 | ||
1.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采集各种基础交通数据,将得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判断是否满足可变车道开启条件;
步骤(2):构建路段车道分配模型,将确定的车道组合输入路段车道分配模型,根据实时交通量计算出不同车道组合的车均延误,选择延误最小的车道组合作为最优车道组合方案;
所述路段车道分配模型采用BPR函数构建,假设上行车道方向为r,下行车道方向为r';每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c,路段双向各n条车道,则单向路段通行能力为nc;将i作为可转换方向车道数,当出现上下行车道调整时,上下行的车道通行能力将增加或减少±ic;
步骤(3):为避免频繁换道引发安全事故,设置延误优化差值、间隔时间、车道数目约束条件进行安全控制;
所述约束条件包括:
(3.1)延误优化差值ΔM;
P(ik)-P(ik+1)>ΔM (6)
式中:P(ik)——表示重交通流方向在k阶段实行的车道方案中车辆的平均延误,单位是s;
P(ik+1)——表示重交通流方向在k+1阶段实行的车道方案中车辆的平均延误,单位是s;
(3.2)时间间隔约束;
T>Tmin (7)
式中:T——当前车道组合方案持续时间,单位是min;
Tmin——车道组合方案切换的最小时间间隔,单位是min;
(3.3)车道数目约束;
-n<i<n (8)
式中:i——可转换方向车道数;
n——单向车道数;
步骤(4):将最优车道组合方案通过可变信息板或车内导航传达给驾驶员,提前进行变道引流;
步骤(5):基于HCM2000建立交叉口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以延误最小构建目标函数,设置饱和度、最小绿灯时间、信号周期时长进行约束控制;
步骤(5)中构建的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nij——i进口道上j车流所对应的车道数;
q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的实际到达交通量(pcu/h);
d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的车均延误(s);
步骤(5)中约束条件如下:
(5.1)饱和度约束;
式中:x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的饱和度;
q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的实际到达交通量(pcu/h);
CAP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的通行能力(pcu/h);
S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的饱和流率(pcu/h);
λij——i进口道上j车道组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
(5.2)最小绿灯时间约束;
Gmink≤gk (11)
式中:k={1,2,3,4}——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相位;
Gmink——信号相位k的最小绿灯时间取值,取10s;
gk——信号相位k的有效绿灯时间;
(5.3)信号周期时长约束;
式中:gk——信号相位k的有效绿灯时间;
C——信号周期长度,取120s;
L——一个信号周期内的总损失时间;
(5.4)车道数量约束;
式中:nij——i进口道上j车流所对应的车道数;
Ni——i进口道的总车道数;
步骤(6):在MATLAB环境下分析单方向车流改变和直行左转流量均改变的延误状况;
步骤(7):根据步骤(6)所得结果为实时导向流量状况下选择最优车道组合提供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649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