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联合治疗胃癌的喹啉类化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14639.7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3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徐萍;王诚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5/06 | 分类号: | A61K45/06;A61K31/4709;A61P35/00;A61P3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6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联合 治疗 胃癌 喹啉 化合物 | ||
本申请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联合治疗胃癌的喹啉类化合物,具体提供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第二治疗剂的联用在制备治疗胃癌药物中的用途,以及用于治疗胃癌的联用药物组合物,其包括:(i)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ii)至少一种第二治疗剂,化合物I的化学名为1‑[[[4‑(4‑氟‑2‑甲基‑1H‑吲哚‑5‑基)氧基‑6‑甲氧基喹啉‑7‑基]氧基]甲基]环丙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用于联合治疗胃癌的喹啉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背景技术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壁表层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幽门窦及小弯侧为最多。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每年有352,300人死于胃癌,死亡率位居第三。据统计,每年全球胃癌新增胃癌病例中,中国占40~50%,发病率远高于欧美等国家。我国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
胃癌的病理类型分为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也称黏液癌)、肝样腺癌、未分化癌、特殊类型癌(包括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未分类癌和混合型癌);其中腺癌占较大比例,后多种类型较少见。根据病理分期,早期胃癌主要分为表浅型、肿块型、溃疡型3种,中、晚期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即浸润型,属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癌组织浸润越深,预后越差。
目前,胃癌常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目前,胃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胃镜常规检查未普及,我国60%~80%的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单纯手术的疗效甚差,术后五年生存率仅20%~30%。
化疗作为胃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是综合治疗胃癌的主要方式。然而至今的化疗方案仅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仍缺少有效治疗胃癌的药物。同时,现有的化疗药物大多选择性不强,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抑制杀伤作用。因此,化疗药物在一般治疗剂量时就可使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肝肾及神经毒性。
基于目前化疗较强的副作用以及缺乏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提示了亟需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发明概述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第二治疗剂的联用在制备治疗胃癌药物中的用途,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用于治疗胃癌的联用药物组合物,其包括(i)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ii)至少一种第二治疗剂。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胃癌的药物中的用途。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治疗胃癌的方法,其包括向主体给予本申请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i)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ii)至少一种第二治疗剂。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第二治疗剂的联用在制备治疗胃癌药物中的用途,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用于治疗胃癌的联用药物组合物,其包括(i)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ii)至少一种第二治疗剂,化合物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胃癌为晚期和/或转移性和/或在先治疗失败的胃癌;优选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失败的胃癌,进一步优选金属铂配合物和/或氟嘧啶衍生物治疗失败的晚期和/或转移性胃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胃癌为胃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或上述组织学类型的混合性腺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46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