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预测肝癌是否复发的生物标志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4464.X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8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高洁;郭丹风;杜潇潇;史晓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G01N33/68;G01N30/88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朱俊峰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预测 肝癌 是否 复发 生物 标志 | ||
本发明涉及医学分子诊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蛋白分子作为肝癌生物标志物及其预后方法;用于预测肝癌复发的生物标志物,包括LAS1L蛋白,CLTB蛋白,JAGN1蛋白,ALYREF蛋白和HNRNPA3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蛋白分子。本发明采用LC‑MS/MS质谱分析法,将大量临床样本进行质谱分析后,在蛋白质检测中筛选出来5个有代表性的蛋白分子。通过肝癌未复发患者癌组织与肝癌复发患者癌组织相应分子含量的差异倍数(大于2或小于0.5)最终确定5个蛋白分子具有良好的检验效益;将LAS1L蛋白,CLTB蛋白,JAGN1蛋白,ALYREF蛋白和HNRNPA3蛋白作为生物标志物对被试者进行肝癌预后诊断,简单易行、诊断过程安全有效、易为病人所接受、诊断标准统一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分子诊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预测肝癌是否复发的生物标志物。
背景技术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世界第6位,死亡率居第三位,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肝癌由于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肝癌的发病率每年都在持续地上升。中国是全世界肝癌每年新增病例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总发病率的一半,且欧美国家发病率虽不高但也在逐年增加。肝细胞性肝癌(HCC)是肝癌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70%~85%,在我国更是占到了约90%。迄今为止,HCC的发病机理仍然不明确,但病毒感染、黄曲霉素B1摄入和酗酒等被认为是HCC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10%~40%慢性B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终将发展为肝细胞癌,全世界每年估计超过1百万患者死于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C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癌。在中国和日本,75%~80%HCC发病与肝脏慢性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其中B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占50%~55%,而世界范围内80%~90%的HCC病例合并有肝硬化。因此,肝脏HBV感染及肝硬化是HCC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和癌前病变过程。
肝癌的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介入栓塞,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生物靶向治疗等,但是即便如此,肝癌的预后仍旧较差。究其原因,肝癌术后的复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肝癌术后定期随访监测患者肿瘤相关指标,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复发转移,是肝癌预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敏感性低,部分肝癌术后患者肿瘤复发未能及时检出。肝脏穿刺病理活检用于肝癌诊断及其复发诊断最为可靠,但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影像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术后随访中,根据与甲胎蛋白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发现复发的肿瘤。上述方法虽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都需要患者定期复查,这对于很多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来说很难实现。
肝癌复发的来源一是多中心发生,即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由于肝癌生长的土壤(肝硬化)和其它促癌因素的继续存在,再发新的肿瘤;二是单中心发生,即原先切除病灶术前、术中癌细胞经门静脉途径播散,发生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目前对影响肝癌术后预后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脉管侵犯、甲胎蛋白水平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而这些对肝癌肝切除后的复发尚不能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因此,针对肝癌复发这一科学难题,如何对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进行有效的预测,如何预防肝癌术后的肿瘤复发均对提高肝癌的疗效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探索和建立简单、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分子预测指标和新的治疗靶点已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迫切需要。
因此,如果在手术切除的标本中加以分析,并且能够准确地预测患者复发的风险,那么就可以让高危复发人群加以重视,提高肝癌生存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预测肝癌是否复发的生物标志物,采用质谱分析的方法检测生物标志物的含量来判断肝癌复发的风险;该方法简单,实用,且通过多种小分子的检测可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44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蛋白分子作为诊断肝硬化的生物标志物及其预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