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13553.2 | 申请日: | 2020-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7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朋;陈建勇;吴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4D13/04;E04D13/08;E03B1/04;E03F3/02;A01G9/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海绵 城市 理念 建筑 屋顶 雨水 收集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建筑屋顶,以及设置在建筑底部的市政雨水管,其特征在于建筑外侧设置若干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多个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两个相邻设置的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之间通过断接雨水管相连接,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上端通过断接雨水管与建筑屋顶的排水管相连,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下端通过断接雨水管与市政雨水管相连。本发明通过源头控制,实现径流控制,削减峰值流量及径流污染;对现有建筑影响较小,无特殊用地需求,占用空间少,现状下垫面改造较小,对公众影响程度低,易于实施及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建筑小区内部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率高,绿化面积有限,综合径流系数大。建筑小区屋顶大多为不透水区域,降雨径流滞蓄作用较小,径流汇流历时短,流速较快,易造成片区排水管道快速积水,且固体颗粒物SS等浓度较高,是径流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部分已建屋顶设计荷载不足,坡度较大等难以实现绿色屋顶改造。部分老旧小区屋顶为人字形的尖顶结构,绿色化改造较为困难,且地面用地紧张,可利用空间有限,雨水回用困难。同时,部分新建平顶结构,屋顶设有楼体中央通风外机、管道等基础设施,占用屋顶空间,绿化改造空间不足且改造难度较大。另外,多数部分城市垂直绿化景观,无其他汇水区径流汇入,降雨无法滞蓄、净化,雨洪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因此,研究如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现状下垫面改造较小,对公众影响较小,易于推广应用的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硬质屋面的降水引入植物净化、滞蓄装置,具有滞蓄、净化降水及雨洪资源利用的功能,可用于建筑小区改造及新建建筑,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方法,使得建筑小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促进城市生态化建设。
本发明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建筑屋顶,以及设置在建筑底部的市政雨水管,其特征在于建筑外侧设置若干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多个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两个相邻设置的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之间通过断接雨水管相连接,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上端通过断接雨水管与建筑屋顶的排水管相连,每组串联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下端通过断接雨水管与市政雨水管相连。
所述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包括种植槽,种植槽由下而上设置有透水土工布、种植土层和植被层,植被层上方形成洼蓄层,所述种植槽置于保护壳内,保护壳固定在建筑外侧,所述种植槽下方设置蓄水层,洼蓄层与蓄水层通过连接管连通,蓄水层通过出水连接管连接至下方的断接雨水管,洼蓄层通过进水连接管连接至上方的断接雨水管。
所述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的进水连接管处设有砾石消能。
优选地,所述单体雨洪资源利用装置固定于易于打开的窗口下方。
保护壳内安装有种植槽支架,种植槽置于种植槽支架上,所述种植槽上设置有种植槽提链,可通过种植槽提链取出。
作为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壳单体结构尺寸长宽高为150cm×20cm×40cm。
作为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上端进水口高于植被层3cm,低于保护壳顶部2cm。
作为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种植土层厚度为15~25cm,所述蓄水层厚度为10~20cm。
作为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蓄水层出水连接管与蓄水层顶部相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35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