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成形的层压制品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2948.0 | 申请日: | 2016-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1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W·K·费希尔;M·S·弗莱斯科;S·L·莫耶;P·G·瑞克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10 | 分类号: | B32B17/10;B32B27/30;B32B27/40;B60J1/00;C03C2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项丹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层压 制品 | ||
本公开的原理和实施方式一般涉及由复杂弯曲的基材和平坦的基材制成的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例如汽车窗玻璃,以及由弯曲的基材和平坦的基材冷成形复杂弯曲的玻璃产品的方法。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层压制品包含第一复杂弯曲的玻璃基材,其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二复杂弯曲的玻璃基材,其具有第三表面和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在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附于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的聚合物中间层,其中,第三和第四表面分别具有不同的压缩应力值,使得第四表面的压缩应力值大于第三表面的压缩应力值。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US2016/041365,国际申请日为2016年7月7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680040779.7,发明名称为“冷成形的层压制品”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依据35 U.S.C.§119要求2016年5月20日提交的系列号为62/339,145的美国临时申请;2016年1月21日提交的系列号为62/281,301的美国临时申请和2015年7月10日提交的系列号为62/190,828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权益,它们的内容作为本文的基础,并通过引用全文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原理和实施方式一般涉及冷成形的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和冷成形所述层压制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弯曲的层压制品用于各种应用,包括汽车玻璃和建筑窗户。对于这些应用,玻璃片被精确弯曲成限定的形状和/或曲率,该限定的形状和/或曲率由开口的构造和尺寸以及交通工具类型或建筑美学决定。这种弯曲的层压制品可以通过将平坦的玻璃片加热到合适的成形温度,对片材施加力以改变其形状,然后将两片弯曲的片材层压在一起来制造。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热弯”过程。在一些已知的实例中,玻璃可在加热炉中被加热,并且当片材仍处于高温状态(达到或者接近玻璃的软化温度)时,在加热炉中成形。玻璃片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弯曲:首先在加热炉中将玻璃片加热到达到或者接近玻璃软化温度的合适温度,然后将玻璃片转移到位于加热炉外面的玻璃弯曲设备。经历此类弯曲操作的玻璃片通常具有2.5mm、3mm或更大的厚度。
弯曲的层压制品通常必须满足严格的光学要求,以及门或窗的可视区必须不存在可干扰通过弯曲的层压制品的清晰视野的表面缺陷和光学畸变。在弯曲操作过程中没有达到合适温度的玻璃可能表现出光学畸变,例如辊波(光学辊畸变)和/或离散斑点和/或缺陷,它们可能使弯曲的片材不适于预定目的。
现存的成形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的方法目前要求在达到或接近玻璃软化点加热和弯曲两块玻璃片,进而形成单个层压制品,和/或通常使用非常厚的玻璃片促进弯曲操作,这导致层压制品具有较大的总重量。另外,当两块玻璃片要求不同的成形条件或工艺时(例如,由于具有不同的软化点和/或厚度),这两块玻璃片通常分别成形然后结合,这经常导致形状不匹配以及不必要的加工步骤和成本。因此,这种方法要求复杂的制造工艺,使得制造时间更长及成本更高。
汽车玻璃和建筑应用对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这些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比目前可用的层压制品更薄。因此,需要一种可使用较少的工艺步骤成形和层压的,并且具有更精确的外形匹配程度的层压制品。
概述
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涉及具有复杂弯曲形状的层压制品。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平坦的基材层压到弯曲的基材来冷成形层压制品。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冷成形”是指在远低于任一基材的软化温度的温度下进行的层压制品成形过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低于任一基材的软化温度至少200℃的温度下冷成形层压制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成形的、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包括薄基材(例如,厚度小于约1mm),使得层压制品具有降低的重量。本文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层压制品表现出合意的复杂弯曲的形状,而不具有在已知的复杂弯曲的层压制品(通常使用热弯工艺成形)中经常发现的光学缺陷和畸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29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