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9125.2 | 申请日: | 202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0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廖天阳;孙普;康波;姚鸿波;唐文凭;唐景涛;何天;陶寿松;李小刚;刘兰斌;陈定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8 | 分类号: | C21B3/08 |
代理公司: | 韶关市雷门专利事务所 44226 | 代理人: | 周胜明 |
地址: | 512123 广东省韶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冲渣水 余热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和与高炉相连通的水渣池,水渣池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水渣池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喷水泵与蓄水池相连通,还包括风机、抽水泵和余热回收装置,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乏汽放散塔和水渣池分别通过风机和抽水泵与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相连通;冷水通道的入口端连通冷水源,出口端用于输出热水。本发明通过回收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量交换,输送出热水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能量使用,实现对软水进行冷却,并可重新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温熔渣的冲击冷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铁高炉余热回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高炉炼铁过程中,高炉产生大量的高温熔渣(约1400~1500℃),这些熔渣通过冲渣水冲击破碎进行冷却。在冲渣过程中,产生85℃左右的冲渣水和接近100℃的蒸汽,亦称乏汽。由于冲渣水和乏汽的温度低,余热回收的用途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没有实施余热回收的情况下,冲渣水一般是通过冷却塔进行冷却降温后循环冲渣,而乏汽则通过烟囱直接排放到大气,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目前余热回收在北方主要用于城市供暖而南方则基本没有余热回收。冲渣水和乏汽的温度虽然低,但是由于流量大,余热回收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目前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在现代大中型高炉炉体冷却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该系统采用软水冷却高炉炉体,软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后被引出高炉进行冷却降温,然后再用水泵加压送回至高炉炉体循环使用。软水冷却降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蒸发式空冷器,另一种是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式空冷器采用冷风换热和净环水喷淋两种方式对软水进行冷却降温;而板式换热器则采用二次冷却净环水对高炉软水进行降温。无论哪种方式,均需要建设大量的软水冷却系统,将软水的热量及冷却过程蒸发的蒸汽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本发明通过回收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量交换,输送出热水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能量使用,实现对软水进行冷却,并可重新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温熔渣的冲击冷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和与高炉相连通的水渣池,所述水渣池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所述水渣池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所述喷水泵与蓄水池相连通,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风机、抽水泵和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所述乏汽放散塔和水渣池分别通过风机和抽水泵与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相连通;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吸收式制冷机,其中,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入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水出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乏汽余热回收单元和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所述乏汽余热回收单元的热介质通道与乏汽放散塔相连通,所述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的热介质通道与水渣池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乏汽余热回收单元的冷水通道的入口端还设有流量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入口和冷水出口之间还连通有软水密闭循环管,所述软水密闭循环管穿过高炉。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连接有备用热源。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为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
进一步地,所述高炉与水渣池之间设有渣料槽,所述渣料槽由高炉底部一侧向水渣池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泵的喷射方向对应渣料槽靠近水渣池的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91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