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泥干燥热解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7182.7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2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武振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云水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肖阳 |
地址: | 10019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燥热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污泥干燥热解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低温带式干燥机、热解机、热风炉、第一气水换热器,所述低温带式干燥机包括污泥入口、干燥污泥出口、第二降温热烟气入口、尾气出口和污泥干燥区域;所述热解机包括干燥污泥入口、热解气体出口、生物炭出料口、高温烟气入口和热烟气出口;所述热风炉包括热解气体入口、高温烟气出口、天然气入口、空气入口和第一降温热烟气入口;所述第一气水换热器包括热烟气入口、降温热烟气出口。本发明使污泥能够彻底的无害化,资源化,避免了二次污染,同时通过合理的能量利用,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泥干燥热解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具有高产量、高含水率、高污染等特点。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卵、病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存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极易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而且会发有害气体也会污染周边环境。单独厌氧、干化焚烧、堆肥等处理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多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存在着处理不彻底、二次污染转移等问题。而污泥干燥热解工艺则能比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污泥热解是在绝氧气氛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热解炭、热解气及微量焦油的过程,具有无害化和减量化彻底,环境友好,资源化程度高等优势。生物炭具有较多的微孔和比表面积,同时含有较高的固定炭含量和丰富的N、P、K等养分,具有良好的保水、缓释和增加土壤肥力的功效,土壤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巨大。而热解油气则可以在热解过程中直接燃烧作为能源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污泥干燥热解系统和方法,使污泥能够彻底的无害化,资源化,避免了二次污染,同时通过合理的能量利用,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污泥干燥热解系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系统包括:
低温带式干燥机,所述低温带式干燥机包括污泥入口、干燥污泥出口、第二降温热烟气入口、尾气出口和污泥干燥区域;
热解机,所述热解机包括干燥污泥入口、热解气体出口、生物炭出料口、高温烟气入口和热烟气出口,所述干燥污泥入口与所述干燥污泥出口相连;
热风炉,所述热风炉包括热解气体入口、高温烟气出口、天然气入口、空气入口和第一降温热烟气入口,所述热解气体入口与所述热解气体出口相连,所述高温烟气出口与高温烟气入口相连;
第一气水换热器,所述第一气水换热器包括热烟气入口、降温热烟气出口,所述热烟气入口与所述热烟气出口相连,所述降温热烟气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降温热烟气入口和所述第二降温热烟气入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泥干燥热解系统,利用低温带式干燥机将污泥进行干燥后进入热解系统进行热解。热解产生的热解油气直接进入热风炉焚烧处理,而产生的生物炭则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为了提高热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本发明设置了气水换热器,并将热风通入带式干燥机内进一步利用其残存热量,最大限度提高了热效率,是一套节能高效的污泥干燥热解系统。具体阐述:(1)采用低温带式干燥机对污泥进行干燥降水,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泥干燥的操作温度,防止污泥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干燥段发生挥发和热解,减少后端尾气处理的负担,降低气体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可以提高热解油气产量。(2)热解油气在气态情况下能够全部燃烧为系统提供热量,大大降低了对外来能源的消耗。(3)将换热后的热烟气通入低温带式干燥机内,进一步利用其余热,提高热效率,同时不断更新低温带式干燥机内的循环烟气,防止挥发性有机质的累积导致的爆炸风险。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污泥干燥热解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低温带式干燥机包括第二气水换热器、第三气水换热器、冷却塔和预换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云水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云水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71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