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垃圾处理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06632.0 | 申请日: | 2020-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7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 发明(设计)人: | 过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过蕊 |
| 主分类号: | B02C1/04 | 分类号: | B02C1/04;B02C1/00;B02C21/02;B02C23/10;B02C2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垃圾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导流盒和第二导流盒,所述进料通道的下侧设置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右侧设置有锥形架,所述底座贯穿承载架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导流盒和第二导流盒分别设置在锥形架下侧的前后两侧,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第二液压缸,所述承载框底部的内侧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所述承载框设置在第一导流盒的下侧和第二导流盒的下侧。该建筑垃圾处理装置,破碎后的建筑垃圾掉到导流通道内后可落到锥形架上,锥形架对建筑垃圾起到导流缓冲的作用,同时电磁板对建筑垃圾中带铁物质起到吸引的作用,带铁物质被吸附在锥形架的外表面,方便进行单独回收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垃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淤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处理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在对建筑垃圾进行各种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建筑垃圾处理装置。
现有的建筑垃圾处理装置在完成建筑垃圾的破碎工作之后难以将建筑垃圾中掺杂的带铁物质分离处理进行输送,且建筑垃圾在下落的过程中得不到缓冲处理,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建筑垃圾处理装置在完成建筑垃圾的破碎工作之后难以将建筑垃圾中掺杂的带铁物质分离处理进行输送,且建筑垃圾在下落的过程中得不到缓冲处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垃圾处理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导流盒和第二导流盒,所述底座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自锁滚轮,且底座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支架,同时支架顶部之间固定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上开设有进料通道,且固定框内设置有第一液压缸,同时第一液压缸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左端滑动连接在挤压板的右端面,且挤压板的底部转动连接在固定框上,所述进料通道的下侧设置有导流通道,且导流通道固定在固定框的底部,所述导流通道的右侧设置有锥形架,且锥形架的内壁上通过第一螺栓固定有电磁板,所述底座贯穿承载架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件,且承载架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托板,同时托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电磁板的内侧,所述第一导流盒和第二导流盒分别设置在锥形架下侧的前后两侧,且第一导流盒和第二导流盒均通过连接架与承载架的外侧相连接,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第二液压缸,且第二液压缸的上侧设置有第二活塞杆,同时第二活塞杆滑动连接在承载框底部的外侧,所述承载框底部的内侧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且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承载框设置在第一导流盒的下侧和第二导流盒的下侧,且承载框的内侧转动连接有传送带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杆滑动连接在第一滑轨内,且第一滑轨固定在挤压板的右端面。
优选的,所述挤压板设置在进料通道内,且挤压板通过第一轴杆转动连接在固定框上。
优选的,所述承载架的顶部内设置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上侧通过第一电机轴转动连接有托板。
优选的,所述托板与承载架之间设置有万向珠,且万向珠均匀分布在承载架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架的内端固定在承载架上,且连接架的外端通过第三螺栓螺纹连接在第一导流盒的内壁上和第二导流盒的内壁上,同时连接架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杆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内,且第二滑轨固定在承载框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承载框通过第二轴杆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
优选的,所述承载框的左侧固定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右侧通过第二电机轴转动连接有传送带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垃圾处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过蕊,未经过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6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