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外供电与控制的光学诊疗胶囊内窥镜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00213.6 | 申请日: | 2020-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8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阴慧娟;董晓曦;李迎新;李宏霄;吴金鹏;黄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45;A61B1/06;A61B1/273;A61B5/07;A61N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杜阳阳 |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外 供电 控制 光学 诊疗 胶囊 内窥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外供电与控制的光学诊疗胶囊内窥镜,包括胶囊本体、连接线缆、体外控制装置和磁控装置;胶囊本体设置有永磁体、摄像头和多种照光设备;胶囊本体通过连接线缆与体外控制装置连接;体外控制装置用于为胶囊本体提供电源、获取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以及控制照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磁控装置通过永磁体与胶囊本体无线连接以控制胶囊本体的位姿。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诊疗胶囊内窥镜,具有诊疗位置精准可控、供电时间长、通讯带宽大、直径小、多功能光源以及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体外供电与控制的光学诊疗胶囊内窥镜。
背景技术
中国是胃部疾病的高发地区,胃癌发病率更是位居全球首位,早期胃癌症状和胃炎基本相似,所以定期胃镜检查对于早发现、早治疗、及提高胃癌治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胃镜的不适感和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使得很多人放弃了传统胃镜的健康筛查。此外,对于胃癌的常规治疗,主要是手术和化疗,其最大的问题是造成肌体破损,器官缺失,功能残缺,免疫破坏。对于胃炎的常规治疗,主要是内服药物或姑息治疗,不仅见效慢而且容易反复。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能有效对胃部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光动力治疗的原理是将光敏剂输入人体,光敏剂有在肿瘤细胞内高浓度聚集并长时间潴留的特性,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去照射肿瘤组织表面或者将光纤插入肿瘤内部进行照射,光敏剂吸收激光能量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和自由基,把异常增生活跃的细胞杀死,达到治疗的目的。光动力治疗的优势包括:创伤很小、毒性低微、选择性好、适用性好、可重复治疗。光动力治疗虽然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但以胃癌的光动力治疗为例,当患者被注入光敏剂后,需要通过胃镜系统对病灶进行定位后才进行激光照射治疗,且单次治疗时间通常大于30min。众所周知,即使是最新型的胃镜系统,其直径通常也不小于7mm。治疗时,内镜需长时间停留在“胃—食管—口腔”消化道内,患者需要麻醉处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为解决上述问题,磁控胶囊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有效途径。该技术的出现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以长时间停留在体内,实时了解胃部病灶形态、位置,并可以将胶囊准确定位在病灶部位的技术。其中,磁控胶囊内镜技术突破了以往被动式胶囊内镜只能随消化道的蠕动而运动、无法定位其在消化道内的准确位置、也不能被医生主动控制的技术局限,在磁场精确控制技术的控制下,磁控胶囊可以以一定方式调整观测位置,大大提升诊断效率。磁控胶囊内镜技术的优点为:1.无痛无创、无麻醉;2.无交叉感染;3.全方位无死角;4.检查快捷;5.操作简便。
目前,磁控胶囊技术主要用于替代胃镜进行常规胃部疾病的诊断。而当磁控胶囊技术与光动力治疗、光动力诊断、光生物调节技术相结合时,就会产生新的技术。目前,光生物调节、光动力治疗、光动力诊断在消化道疾病治疗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应的治疗设备,传统的消化道内镜(如胃窥镜)成本高、痛苦大、以交叉感染,而磁控胶囊内镜功能少,无治疗功能。
总结来说,临床上对胃部胶囊诊疗系统技术需求有以下几点:A、诊疗位置精准可控;B、供电时间尽可能长;C、通讯带宽尽量大;D、直径尽可能小;E、多功能的光源(白光诊断、光动力治疗、光动力诊断、光生物调节干预);F、成本尽可能低。经过检索,现有相关技术均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外供电与控制的光学诊疗胶囊内窥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体外供电与控制的光学诊疗胶囊内窥镜,包括:胶囊本体、连接线缆、体外控制装置和磁控装置;
所述胶囊本体设置有永磁体、摄像头和多种照光设备;
所述胶囊本体通过所述连接线缆与所述体外控制装置连接;所述体外控制装置用于为所述胶囊本体提供电源、获取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以及控制所述照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02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低功率受激发射损耗的超分辨成像方法及成像系统
- 下一篇:可拆卸手持破碎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