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临床血液在线分析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97188.0 | 申请日: | 2020-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0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储震宇;金万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床 血液 在线 分析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临床血液在线分析检测装置及方法,其特征是由血液储存壳体(1)、入血导管(4)、分离传感膜(6)、血液排空管(5)及信号采集分析模块(10)组成;利用分离传感膜与采血管相连,当血液流入装置时,分离传感膜能将血液一边分离为血清一边对血清中特定组分进行响应与识别,转化为电信号进入信号采集分析模块中输出组分浓度值,测定完的血液将被及时排出以允许新鲜血液持续流入装置并连续分析。可用于临床抽血过程中在线动态监测血液中重要生理指标参数,如血糖、血乳酸、转氨酶、病毒、癌症标记物等。该检测方法简单、装置便携,可以与抽血过程耦合,对于不同医疗场合中特定重要生理指标的快速、动态监测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临床血液在线分析检测装置及方法,其可以在抽血过程中连续的对血液中血糖、血乳酸、转氨酶、病毒、癌症标记物等重要成分浓度进行在线检测,有利于在手术、急救等医疗场合中提供重要的诊断救治依据。
背景技术
在临床医疗中,血液的检测已成为最常规且主要的疾病诊断依据。血液中的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却与人体生命体征息息相关,然而,现有的血液检测技术通常为离线分析手段,无法原位在线地对重要生理组分浓度进行持续监控。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常规血液检测方法需要先将采集的全血通过离心技术提取其中的血清,随后再利用生化分析仪去定量检测组分浓度,这种非原位且分割的两步操作无法实现血液长时间的动态检测,无法用于手术、急救等需要长时间操作的救治工作。
现有血液分析方法所采用的分离及检测技术均为非原位技术,且耗时较长,如离心分离过程至少需要20分钟来完成血清的提取。实现在线血液检测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原位、即时的分离与生化分析技术,并将两者合二为一。膜分离与生物传感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以上的要求,该两者的工作原理都具有原位、快速、无损等特点,因此,两者的融合给血液的在线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床血液在线分析检测装置及方法,可与抽血过程联用,实现临床血液在线分析的方法及配套装置,为手术、急救等医疗场合提供重要的组分浓度检测数据,降低过程风险。该方法基于血液分离传感膜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长时间的血液重要组分浓度的动态检测,可拓展至多种生物组分同时检测,如血糖、血乳酸、转氨酶、病毒、癌症标记物等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医用前景。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临床血液在线分析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血液储存壳体1、入血导管4、分离传感膜6、血液排空管5及信号采集分析模块10组成;其中,血液储存壳体1前端设有入口密封塞2,后端设有末端密封塞3,入血导管4的一端通过入口密封塞2插入血液储存壳体1的上部,入血导管4的另一端同采血管相连;血液排空管5的一端通过末端密封塞3插入血液储存壳体1的下部;分离传感膜6的后端通过入口密封塞中心2插入血液储存壳体1;参比电极8、对电极9的一端分别通过入口密封塞2下部插入血液储存壳体1中,膜信号导线7从分离传感膜6的前端孔插入其内腔中直至血液储存壳体1后端;膜信号导线7、参比电极8、对电极9的另一端同信号采集分析模块10连接。
优选所述血液存储壳体1、入口密封塞2及末端密封塞3外形均为圆柱体;其中血液存储壳体1的材质为玻璃、不锈钢、树脂或塑料,其圆柱底部圆形直径优选为1-10cm,高度优选为5-15cm;入口密封塞2及末端密封塞3材质为树脂、橡胶或塑料,其圆柱底部圆形直径优选为2-12cm,高度优选为0.5-2cm。
优选入血导管4及血液排空管5为医用导管;参比电极8与对电极9均为导电材料,且为L型,材料优选为金、银、铂、氯化银、石墨或石墨烯;膜信号导线7为导电材质,优选金、银、铂、铜,其伸入血液分离传感膜6内腔中。
优选分离传感膜6的材质为陶瓷、不锈钢、聚砜、聚醚砜或醋酸纤维,外径尺寸为0.5-5mm,长度优选为6-20cm,其伸入血液储存壳体1的长度优选为2-12c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的装置进行临床血液在线分析检测方法,其特征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71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