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的SNP标志物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96014.2 | 申请日: | 2020-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29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 发明(设计)人: | 贾卫华;杨大伟;王曈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G16H50/3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孙凤侠 |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放射性 口腔 黏膜 相关 snp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组与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的SNP标志物及其应用。本发明研究筛选的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的SNP标志物组合,可作为评价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风险的标志物,并制备了一种能用于临床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风险评估或诊断的试剂盒,联合放疗技术和治疗手段两个因素可以更加全面、很好地预测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病风险,具有稳定、微创、易于检测、高效便捷的优点。将本发明运用于临床,针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高危患者提前采取保护措施,有助于实现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保证放疗方案的有效执行和患者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肿瘤学和分子诊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与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的SNP标志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放疗是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然而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是最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之一。该不良反应往往容易造成患者饮食困难、体重下降、易疲劳、疼痛、睡眠质量下降,甚至严重的口腔黏膜炎会导致放疗的中断,从而影响癌症患者治疗的进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一旦发生,临床上一般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缓解症状,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并不能有效缓解。因此,对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病风险预测,对高危个体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实现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多种临床因素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风险相关,例如,放疗剂量、肿瘤分期、放疗技术等。然而,在相同的临床因素和治疗手段下,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仍具有很大差异,这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重要内因。
目前的研究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引起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的重要遗传因素。关于放疗引起的正常组织损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分为候选基因策略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候选基因研究重点关注了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通路上的基因在放疗引起的皮肤纤维化、消化道黏膜反应、骨髓抑制、勃起功能障碍、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等急性/晚期副反应中的作用;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功揭示了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急性/晚期不良反应显著相关的易感位点。这些发现提示我们,遗传因素在放射敏感性的个体差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关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候选基因的策略,在鼻咽癌患者中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问题及防治措施的不足,通过对接受放疗后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DNA进行提取,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型,筛选寻找到与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高度相关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SNP,并研制出相应便于临床应用的风险预测诊断试剂盒,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为探索和发现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新药物提供数据支持;可以对放疗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进行预测和提前干预,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率和生活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组与鼻咽癌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病风险相关的SNP标志物组合及其应用。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组用于预测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风险的SNP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组合及其应用。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风险评估或诊断的试剂盒。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研究的技术内容包括:
(1)建立统一标准的标本库和数据库:以标准操作程序(SOP)采集符合标准的血液标本,系统收集完整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
(2)依据RTOG/EORTC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诊断和评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60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面板检测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低温远红外器具及其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