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Stewart平台的空间随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93941.9 | 申请日: | 2020-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7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董志奎;董晓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B6/10 | 分类号: | H05B6/10;H05B6/06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张建 |
| 地址: | 06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stewart 平台 空间 电磁感应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Stewart平台的空间随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涉及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领域,包括可移动平台、固定连接在可移动平台上表面的支撑板、铰接在支撑板顶端的内部设置有感应线圈的箱体,箱体包括并排设置的左箱体和右箱体,左箱体和右箱体相对的一面设置有与钢轨形状相配合的开口;还包括箱体开闭控制装置。本发明简化了加工步骤,提高了加工效率,适用于较长钢轨的加热,大大提高了钢轨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质量,提高了设备在空间内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工况的需求,能够依据钢轨弧度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对钢轨的加热效果,预防了设备动作的卡顿现象,使得设备的操作更加容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Stewart平台的空间随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钢轨是铁路轨道的主要组成部件,为了适应如今列车运行高速化和重载化的发展,提高其质量与性能是有一定意义的,钢轨试件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矫直或者顶弯处理,钢轨的矫直处理和顶弯处理称为顶调。为防止顶调时出现的裂纹、断裂等缺陷,钢轨在顶调前需进行感应加热预处理,已有的传统整体式钢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存在钢轨加热不均匀、钢轨放入和取出不便捷的缺点,不适用于较长钢轨的加热,因此分合式电磁感应装置应运而生;除此之外,传统圆形线圈或梯形线圈感应装置加热的钢轨轮廓存在较大温差,轨头过热而轨腰处温度过低,使钢轨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大大降低了钢轨的力学性能的使用质量,仿形线圈感应加热装置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该问题;不同工厂不同钢轨轨道具有不同的高度,因此单一高度的固定式加热装置不能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预处理完成的钢轨需要天车将其吊走,对于传统整体式装置或者固定分合式装置来说,吊走这个过程耗费时间,影响生产效率;最后,对于具有一定弧度的钢轨原件来说,固定式加热装置不能依据钢轨弧度进行调整,对钢轨的加热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Stewart平台的空间随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简化加工步骤,提高加工效率,适用于较长钢轨的加热,提高钢轨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质量,提高设备在空间内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能够依据钢轨弧度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对钢轨的加热效果,预防设备动作的卡顿现象,使得设备的操作更加容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Stewart平台的空间随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可移动平台、固定连接在可移动平台上表面的支撑板、铰接在支撑板顶端的内部设置有感应线圈的箱体,箱体包括并排设置的左箱体和右箱体,左箱体和右箱体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开口;还包括控制左箱体和右箱体动作的箱体开闭控制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设置在左箱体上的开口和设置在右箱体上的开口的横截面形状相互对称。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设置在左箱体上的开口和设置在右箱体上的开口的横截面形状为与钢轨形状相配合的相互对称的一半的工字形。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的横截面形状相互对称。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设置在左箱体上的开口的横截面形状为在左上角设置有三角形或圆形突出部分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所述设置在右箱体上的开口的横截面形状为在右上角设置有三角形或圆形突出部分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支撑板与左箱体铰接的位置位于左箱体的右下角,支撑板与右箱体铰接的位置位于右箱体的左下角,所述箱体开闭控制装置为一端铰接在左箱体和右箱体外壁面上一端铰接在可移动平台上表面的第二液压缸。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对称设置在左箱体前表面和后表面以及对称设置在右箱体前表面和后表面四个位置的支撑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39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